2013年1月6日 星期日

醫糾法 馬總統表態支持


【就是創意電子報】提供年輕世代更多觀看世界的方式以及更多元的人文想像,讓年輕世代勇敢夢想未來! 常念《文殊咒》、《藥師咒》等咒語,可帶來幸福、平安。欲進入咒語世界,歡迎訂閱【咒語漫談電子報】!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3/01/07 第366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編輯小語 醫改會:醫糾法強制調解 像「搓圓仔湯」
醫糾法 馬總統表態支持
二代健保上路 受刑人難再逛醫院
醫藥新知 多重慢性病老人 更需整合門診
醫生這樣說/憂鬱超過1個月 應主動就醫
藥師輔導 他每年少看病一百次
疑溫差大誘發氣喘 中年男路倒亡
老菸槍變蒟蒻男 結婚三年妻仍是處女
保健優概念 年終大魚大肉 小心痛風發作
關鍵數字/菸、酒、檳榔 食道癌風險20-60倍
龔行健接國衛院 勉同仁懷抱「三H」

編輯小語
 
醫改會:醫糾法強制調解 像「搓圓仔湯」
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聯合報

立法院今天將逐條審查「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但包括醫界大老及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等民間團體趕在法案審查前夕,要求立院暫緩審議,不要重蹈二代健保修法的覆轍。

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及醫改會、民間監督健保聯盟、台灣人權促進會等八個民間團體,日前發出連署信函,昨天並緊急舉行記者會,強調草案缺乏醫糾協調、公正第三者鑑定、除錯與補償等規畫,在未有完善的整體配套措施之前,呼籲立委「別讓問題一籮筐的『醫糾處理法』草案倉促審查。」

黃達夫表示,台灣應設立獨立超然的醫療事故鑑定機構,不能只求醫糾事件調解,卻忽視背後的錯誤。他說,在台灣,許多醫師只承認醫療有不確定性,卻不認為自己會犯錯;但根據美國最新統計,全美因人為或系統性醫療疏失所造成病人死亡個案,一年高達十八萬件,醫糾處理重點是從錯誤的經驗中學習,避免再犯同樣錯誤。

不過,黃達夫認為,行政院版的草案似乎只是降低醫療糾紛,如果醫糾事件未經合理公正的機構鑑定程序,病醫雙方又如何知道真相?

按照衛生署原來規劃,當醫療糾紛發生時,醫病雙方應先接受調處,若調處成功,病家最高可獲得兩百萬元補償。

醫改會董事長劉梅君表示,目前各縣市調解委員會的功能不彰,且素質不齊,有八成以上的衛生局都不看好,如何能讓醫病雙方可以信任醫糾調處?

此外,不少病患家屬認為,若遇到醫療糾紛,最希望知道真相,而非只要求賠錢或把醫師關進監牢,因此需要行政機關介入,幫助病家取得完整病歷,避免遭到竄改;病歷資料也須送交專業鑑定,如此才能釐清真相。但劉梅君說,草案僅強調醫糾調解,表面上看來醫糾案件減少,實際上卻像「搓圓仔湯」,家屬最後仍無法獲得真相,醫療人員也不知道錯在哪裡,恐難改善醫療品質。

中研院法律研究所副研究員邱文聰及助理研院員吳金峰指出,草案內容並未建立除錯機制,因法律的目的除了究責、損害填補外,也希望能預防再犯,衛生署若只要求強制調解,將是另一場「災難」。

對此,衛生署表示,草案已送立院審議,未來也會廣納各方意見。

 
醫糾法 馬總統表態支持
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聯合報
立法院今天審查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馬英九總統昨天出席藥師節慶祝大會致詞表示,他已邀請醫師與病友團體研商,透過修法希望減少醫界執業顧慮。

醫界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與急診五大皆空問題嚴峻,馬總統說,針對五大專科醫師不足情形,衛生署一方面提高執業意願,同時透過調處降低醫療糾紛,已有具體成效。

統計去年十月至十二月,五大科招收率分別為內科百分之七十六、外科百分之七十七、婦產科百分之一百卅、兒科百分之一○三與急診的百分之八十八;此外,護理執業登記人數也創歷史新高。

對於醫療糾紛立法,馬總統表態支持,他親自邀請醫師及病人團體共同研商,希望減少醫界執業上的顧慮,目前相關法令「大致朝這方向。」

另外,針對生育事故補償的救濟制度,馬總統回想大女兒在美國出生,當時他開車帶太太去醫院,事前準備很好,也上了八周準父母課程,成了「小專家」。

不過,產前簽署同意書時,文中第一句就是「醫學不是那樣精確的科學」,意思是自己也要承擔一部分風險。馬總統說,他驚覺到這行業有不確定的風險,不能全由醫師承擔,應該有其他分擔方式,這樣對整個社會都有好處。

 
二代健保上路 受刑人難再逛醫院
記者楊竣傑/板橋報導/聯合報
二代健保上路後,監所受刑人納入健保,收容人不能再免費看診,得負擔部分金額,過去受刑人把「逛醫院」當放封的情形可望改善。

全國矯正機關6萬多名受刑人今年元旦正式納入健保,台北看守所本周為「磨合期」,看診動線、方式與電腦連線系統都要調整。

北所目前收容2千多名受刑人與被告,每天平均200多名受刑人申請看診,不管頭痛、手痛、牙齒痛,所方基於「人權」都會接受,但因診療費由公費支出,負擔沉重。

受刑人納保後,每次看診得付包括80元掛號費、50元自付額,共計130元北所表示,受刑人在所內可用的金錢有限,看病需付錢應會影響部分「愛看病」受刑人看診意願。

女子看守所也說,「小病小痛」就看診的受刑人,應會減少。

北所指出,從前為了看診方便,監所醫師可「巡迴門診」,到各舍房看病。

但受刑人納保後,看病需和健保局連線,看診、取藥都得刷健保卡,監所必須固定看診地點,「巡迴門診」恐難實行。

北所和女所都說,還要觀察受刑人納保後的利弊得失,但都抱持正面態度,希望讓真正需要看病的受刑人,獲得應有照顧。

 
醫藥新知
 
多重慢性病老人 更需整合門診
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聯合報
日前健保局發布統計,指全台有兩萬多名65歲長者,全年就醫次數超過百次,平均醫療費用達56萬元。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等團體昨天表示,健保局未建構整合的醫療環境,讓老人背負浪費醫療資源汙名,是陷老人於不義。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吳玉琴表示,高達76%的老人有慢性病,看病本來就是必然,健保沒有提供老人一次掛號整合看診的服務,反將老人塑造成浪費資源的族群。

吳玉琴說,罹患多重慢性病讓老人重複用藥,「藥物這麼複雜,一般人都弄不清楚,何況是老人,當然醫師開什麼藥就吃什麼。」她說,老人重複用藥量是一般人5倍,藥物交互作用若使疾病惡化,讓老人陷入「看病、拿藥、再看病、再拿藥」的惡性循環。

吳玉琴說,老人需要整合門診避免重複用藥,應落實健保卡就醫紀錄管控,讓醫師看過用藥紀錄後再開藥。

事實上,健保局前年就已推動試辦計畫,針對重複就醫病患提供整合性門診,但計畫收案對象集中在45歲到65歲族群,且多數是罹患單一慢性病的患者。但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健保局花了兩億三千萬元試辦計畫,服務對象卻未涵蓋罹患多重慢性病老人,明顯是柿子挑軟的吃。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陳慶餘表示,每天服用5種以上藥物,就算多重用藥,全台半數老人每天服用6到9顆藥物。他建議,健保應擴大老人給付,盡速規畫責任醫師制度,降低重複用藥。

健保局醫務管理組副組長林阿明表示,醫師依法有義務將患者就醫處方寫入健保卡,考量看診時間與病患人數太多,醫師可能一時無暇查閱用藥紀錄,未來健保局會加強輔導。

 
醫生這樣說/憂鬱超過1個月 應主動就醫
李樹人/聯合晚報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是知名手機的廣告文案,不過,在現實生活上,卻剛好相反。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日益普及,相關聯繫互動軟體的精進簡易,人與人互動卻沒有因此更活絡。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就認為,現代網路科技反而讓正常社交活動變得更少、更貧乏了!

張家銘指出,越來越多人習慣在網路上與人互動,貼上自己照片,留下一段感想,就等著別人上來按個「讚」,給予支持,回應一多,才覺得自己受到歡迎,有人關心。

如果發現自己貼了文章,少人按「讚」,回應不多,就會覺得不安,開始有了莫名其妙的聯想,出現了低自尊、不受人歡迎的負面情緒,甚至有了憂鬱焦慮的傾向。

事實上,只要是人,都會有情緒,如果只是短暫、稍微的憂鬱、不愉快、不平衡,只要哭一下、罵兩句,幾個小時後就沒事,這就屬於正常的現象。

但要是經常出現負面情緒,一直處於不快樂的感覺中,甚至影響工作、人際關係,夜裡經常失眠、睡不好,沒來由的想哭,甚至出現自殺的意念,就有必要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

一般來說,情緒障礙就醫的三大關鍵為「太久」、「太嚴重」、「影響功能」,如果焦慮、憂鬱時間持續超過一個月以上,症狀已經到了嚴重階段,且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就可能是情緒生病了,建議勇於主動就醫。

張家銘指出,手機原本只是用來通訊、聯繫,但現在卻成為交友、與人互動的主要管道,在餐廳用餐時,常看到同桌的人不太聊天,而是忙著透過手機傳訊息,上網看臉書。

張家銘強調,正常社交活動包括了眼神、口語、情緒的交流互動,這些都不是手機上的交友軟體或是網路上的社群網站所能取代。現代人不要過度倚賴網路科技,而忽略了人與人互動的最基本形式。

至於人際關係,應該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的等待別人的回應,不管是已婚或未婚,都應擁有三五好友,彼此加油打氣。即使是一個人生活,也能懂得如何讓自己活得精彩,放假時,多外出走走,不要待在家裡,自哀自憐。

 
藥師輔導 他每年少看病一百次
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聯合報
國人愛看病拿藥,手中一堆藥卻不知道怎麼吃,也造成醫療浪費。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推動藥事照護,前年共服務四千多名個案,省下的門診醫療費約兩千五百萬元。

藥師公會昨天舉行藥師節慶祝大會,馬英九總統到場打氣,他表示,台灣人相對來說喜歡吃藥,因此藥師工作非常重要。去年有一百三十八名藥師照顧五千多名高診次個案,截至八月為止,門診次數已下降百分之十七,總醫療點數降低百分之十五。

獲得績優藥師表揚第一名的陳合發,去年協助個案降低百分之廿九的門診醫療費。他說,許多老人家筋骨痠痛,看一家診所沒治好,就換另外一家,家中堆滿止痛藥。

陳合發教導病患認識每種藥物,還告訴對方服用過量止痛藥恐增加洗腎風險,經過他的輔導,原本一年看病兩百次的患者,竟降低至一百次以內。

另名績優藥師黃畹藀,因降低百分之廿七的門診醫療費排行第二名。她說,曾遇過一名七十多歲的老伯伯,十多年來飽受乾眼症所苦,每半小時就要點人工淚液。老翁曾到皮膚科看診,卻未告知有乾眼症,醫師開立抗組織胺藥物,反而讓乾眼症加劇,他冬季幾乎天天得到醫院報到,一年就診量達一百八十二次。

黃畹藀教導老伯伯如何保養眼睛,例如在室內擺一杯水,可改善乾眼情況,老先生後來請皮膚科醫師開立替代用藥,就醫次數大幅下降。

 
疑溫差大誘發氣喘 中年男路倒亡
記者王慧瑛/新竹報導/聯合報
新竹縣45歲孫姓男子前天下午騎車到竹市關東路一帶,停妥機車準備赴藥房買藥,疑因氣喘病發倒地,送醫前已無生命跡象。死者口袋裡有支氣管擴張器,過去有氣喘病史,平日服中藥調理,家屬對噩耗難以接受,悲慟萬分。

新竹「呂紹達內科診所」醫師呂紹達指出,日夜溫差大,氣喘容易被誘發,他建議,氣喘患者外出要戴口罩,遠離過敏原、改善居家環境,氣喘發作立刻就醫,遵從醫囑、按時用藥,就能將病情控制好,減少急性發作情形發生。

孫姓男子前天下午3點多獨自騎機車外出,停好機車準備到附近藥房拿藥,卻突然倒地,路人以為是車禍報案,埔頂消防分隊人員到場時,發現患者已無生命跡象,持續做CPR搶救,並發往新竹馬偕醫院急救,仍回天乏術。

新竹地檢署檢察官偕法醫昨天相驗遺體,家屬表示,孫男有氣喘病史,一向服中藥控制病情。

呂紹達說,最近天氣轉涼,醫院及診所門診多了不少氣喘病號報到,氣喘是過敏症狀的一種,發作時會有呼吸困難、窒息等症狀,誘發氣喘的原因包括過敏原、塵蟎、粉塵、動物皮屑及運動、乾冷、情緒波動等。

他表示,曾有一名在修車廠工作的男子,一上班氣喘就發作,下了班與放假氣喘症狀就緩解,經過了解,才知工作中的粉塵是誘發氣喘發作的元兇。

呂紹達提醒,氣喘病患最怕環境中過敏原,建議患者盡可能遠離過敏原,外出戴口罩。

 
老菸槍變蒟蒻男 結婚三年妻仍是處女
記者王慧瑛/新竹市報導/聯合報

林姓男子結婚三年,妻子遲未懷孕,檢查竟還是處女。醫師發現林男每天二包菸,有廿年菸齡,妻子說丈夫行房時欲振乏力,要求戒菸還她「性福」,丈夫卻說「寧願無子,也不要戒菸」。

竹東榮民醫院泌尿科主任陳炫達表示,抽菸、喝酒及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的三高代謝症候群男性,容易出現「舉而不挺、挺而不堅」等性功能障礙;另外,常熬夜、缺乏運動、生活作息不正常等因素,也會影響「性福」指數。

卅多歲少婦日前到新竹市一家不孕診所求診,她告訴醫師,結婚三年沒避孕,但肚皮一直沒動靜;醫師安排檢查,確認排卵及生殖系統結構都正常,卻發現少婦竟仍是處女之身。

少婦才說,結婚三年幾乎沒享受過性愛快感,丈夫有陽痿、早洩、不舉等勃起功能障礙。少婦說,丈夫菸不離手,可能抽太多菸,對房事「沒辦法」。

醫師林正凱表示,少婦的丈夫自國中開始抽菸,抽了廿年,年紀輕輕已是老菸槍;研判因長期抽菸、少運動,造成血管狹窄,勃起需讓陰莖海綿體充血,陰莖海綿體灌流速度變慢,就會出現器質性陽痿。

少婦要求丈夫戒煙;但丈夫拒絕接受檢查,也不願做人工受精等治療,並說「寧可無子,也不要戒菸」。

陳炫達指出,臨床發現愈來愈多年輕性功能勃起障礙病患,抽菸、喝酒、壓力是元凶,他建議男性養成運動習慣,避免抽菸、喝酒,才是鞏固雄風根本之道。

 
保健優概念
 
年終大魚大肉 小心痛風發作
記者董俞佳/屏東報導/聯合報
年終聚餐一攤又一攤,不少痛風病患發作,三更半夜痛到求醫,屏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劉純君提醒,食肉又飲酒,容易造成痛風發作,聚餐場合應多吃蔬菜、少飲酒,「忌口」是防痛風發作的王道。

痛風古稱「帝王病」、「富貴病」,好發在達官貴人身上,導因即為酒肉過量,每到歲末年終,痛風病患就激增。

屏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劉純君說,大量肉類帶來的高蛋白質,會增加尿酸合成,大量脂肪會使尿酸積留,排不出去,因此每到冬季進補時間,也是痛風患者發病高峰期。

劉純君建議,控制自己不瞎吃、淺嘗即止,份量減半,多吃蔬菜、少吃肉,肉類一餐不應超過自己半個手掌大,多喝開水。

 
關鍵數字/菸、酒、檳榔 食道癌風險20-60倍
整理記者林思宇/聯合報
研究顯示,1天嚼10顆檳榔或1天1包菸,連續10年,罹食道癌機率比一般人多2到3倍,如果檳榔加上抽菸,風險多10倍;再加上飲酒,風險多20到60倍。

諮詢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李章銘

 
龔行健接國衛院 勉同仁懷抱「三H」
記者張裕珍/竹南報導/聯合報
國家衛生研究院第五任院長,由中央研究院士龔行健接任,昨上午舉行就職典禮,衛生署長邱文達、副縣長林久翔、立委陳超明以及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彭旭明皆到場與會。龔行健表示,國衛院將邁向任務導向,並以賈伯斯為例,期盼未來的醫學衛生研究,要以兼具創新且實用為重。

國衛院前院長伍焜玉去年卸任,董事會去年成立遴選委員會,決定由龔行健擔任新院長,龔行健以研究腫瘤病毒學及癌症生物學為主要領域,且在反轉錄病毒、皰疹病毒以及原癌基因研究上有重大發現,成就享譽國際。

龔行健昨天上午接下院長印信,他表示,「國衛院16歲,雖然算是年輕,但在美國已經可以拿駕照了,責任重大」,他也以新任家長身分,勉勵台下同仁在新的一年,要懷抱三H「Harmony和諧、Happines快樂、Hope希望。」

「創造力就是要能夠銜接所有的點」,龔行健期許國衛院以任務導向為目標,並舉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為例,認為「不能單只有創意,要學會銜接」,未來目標要朝向「跨領域銜接」、「基礎和實用科學銜接」、「醫學衛生領域銜接」、「公教產學銜接」。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