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李濤,主持政論節目長達20年,並自1999年起,擔任TVBS關懷臺灣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與終生志工。日前他卸下主持棒,以四個多月時間下鄉,不支薪製播「善耕臺灣」節目,希望挖掘人性真善美,喚醒臺灣珍貴價值
你投入媒體工作多年,採訪了眾多人物,誰讓你印象最深?
一九八○年全斗煥就職韓國總統,當時的行政院長孫運璿帶領使節團前往祝賀,我們也跟著到韓國採訪。一天我早起跑步,發現孫院長要離開飯店,連忙叫採訪車跟上。不料,跟著跟著,車子竟在沒有申請的情況下開進了青瓦臺。
當時韓國前總統朴正熙才被刺殺,情勢緊張,頓時十多個荷槍實彈的警衛將我和攝影師團團包圍,隨時可能開槍。情急之下,我大呼一聲「院長早」。走在前面的孫院長,不顧全斗煥已等在門口,他停下腳步,刻意朝我們揮手,對旁人交代了幾句,我們才逃過一劫。
回程時,媒體紛紛搶拍孫院長的鏡頭,攝影師竟來不及調焦距,我因此和他吵了起來。孫院長見狀停下腳步,說:「慢慢來,我可以等一下。」孫運璿讓我見到長者的仁慈與關懷,是我採訪生涯中最難忘的人。
暫離政論節目後,你選擇走出攝影棚,下鄉尋找臺灣真善美,並製播「善耕臺灣」節目。什麼原因讓你決定這麼做?
打開電視新聞,多數人恐怕會覺得臺灣快要完蛋了。但新聞反映的未必是真實的臺灣。我在TVBS關懷臺灣文教基金會多年,接觸過許多老師、家長,發現志工力量遠超過你我想像。既然臺灣有這麼多動人的故事,有如此強勁的生命脈動,為什麼媒體不將它們報導出來?為什麼臺灣正向的多數,卻成為輿論的少數?
因此我決定下鄉,並製播「善耕臺灣」節目,相信唯有貼近土地與人群,才能傳達出臺灣的真實面貌。
請談談「善耕臺灣」的特色。你希望觀眾從中看到什麼?
「善耕臺灣」題材多元,我們曾報導高知識分子歸鄉,以自然農法種鳳梨,展現尊敬土地的理念;我們請都市、偏鄉孩子交換生活,讓觀眾直接看到什麼是城鄉差距……故事動人之餘,我與工作夥伴更希望發揮專業,讓「善耕臺灣」成為一個「好看」的節目,吸引觀眾靜下心來欣賞。
我常上「善耕臺灣」Facebook看網友討論,多數發言理智深入,更確定社會上有許多人和我們一樣,專注於臺灣真正的需求。我希望「善耕臺灣」能引發觀眾內心的悸動,產生想法,進而付諸行動。唯有如此,我們才可能擺脫被政客扭曲的現狀,不斷展現各界純淨的力量。
經過三、四個月下鄉探訪,你有什麼感受?
那就是「身體疲勞、皮膚焦灼、內心快樂」。任職媒體多年,接觸的常是無謂紛爭,彷彿永無止盡的泥淖。下鄉補足我的能量,提醒我不要失去遠景和做夢的能力。這點非常重要,無論個人或團體、政府,做事少了遠景,就不可能快樂,也不可能成功。
下鄉期間,過去的政論節目主持人身分是否為你帶來優勢或劣勢?
確實有人以為我是「國民黨的」,但這只是我被貼上的標籤,投身媒體多年,我始終沒有藍綠立場。臺灣人其實很可愛,有一次,一位農民始終遠距離觀察我,一整天後,他來跟我說:「李濤,你是『來真的』。」
你會擔心收視率嗎?
媒體始終有收視率壓力,全世界皆然。所以節目愈做愈偏,新聞完全脫離現實卻無可自拔。但收視率調查樣本有限,難以呈現真實,身為媒體人,應該鼓勵電視臺跳脫收視率的泥淖。
我很幸運,有一群傑出、有使命感的媒體人加入製作團隊。與其說我們在做節目,不如說我們在嘗試進行一場小型、寧靜的突破,試圖喚起社會上「沈默的多數」。不諱言現在「善耕臺灣」受到的關注仍不算太高,但假以時日,也許一年、兩年後,就能拼湊出臺灣的真實面貌,讓珍貴的價值爬起來。
你的另一身分是TVBS關懷臺灣文教基金會的董事長,可否聊聊基金會主要的活動?
TVBS關懷臺灣文教基金會成立於一九九九年五月,幾個月後就發生九二一地震。短短一星期,我們收到新臺幣十一億七千萬元捐款,立即投入救災與重建工作。除了感激民眾的信任,我們的心中也誠惶誠恐,要把每一分錢用在刀口上,金錢流向也要絕對透明公開。
前幾年我們發現,部分地區雖有營養午餐預算,卻常被挪做他用。基金會於是開始幫助弱勢學童的營養午餐費與學雜費。這件事受到立委關注,提出修法,規定餐費專款專用。我認為這是基金會推動社會改革很大的成功。此外,我們也與李家同教授合作,幫助偏鄉成立健全的課輔制度。
你同時也是基金會志工,親自下鄉,感觸最深的是什麼?
某偏鄉有個孩子,本來不喜歡讀書,某天突然認真起來。但同時間,他又變得沈默寡言。老師察覺有異,詢問後才知道,他在爸爸的工地,目睹哥哥被捲入碎石機慘死。這孩子說:「我要好好讀書,以後不要做跟爸爸一樣的工作。」這故事讓人不忍,但「教育」的確是弱勢孩子從貧困中翻身的唯一方法。
我認為偏鄉「知識失衡」,遠比「資源失衡」更嚴重。一次我到某所小學,圖書館�擺滿了書,孩子卻說從沒用過。我問為什麼?孩子回答:「讀書沒有用,我不必讀書。」花再多錢,送再多書,孩子不願意閱讀,不也是枉然?長年的知識落差,讓部分偏鄉彷彿把自己禁錮在黑暗的隧道�,看不到陽光。但這樣的隧道是可能打破的,我見到許多老師,他們不僅和孩子溝通,也和家長溝通,一個人就能改變整所學校、整座社區。這樣的老師怎樣才能愈來愈多?就是我反覆在談的,社會的正向力量得先提昇起來。
你與太太李艷秋都是傳播界強人,你們如何讓愛情保鮮?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無論親情、愛情、友誼,都會產生困難,都需要經營。婚姻關係中,如果有一方放棄經營,變得「認命」,就難以維持了。
我常把夫妻關係形容為銀行存款,每天存進一點和諧、關懷、包容……正向的想法存多了,就算吵架需要「提款」,也還有「餘額」,很快就能補回。
你心中最幸福的片刻是什麼?
一個人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一個人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唯有周遭的人都快樂、都幸福,才是真實的。每個還可以呼吸,生活足以溫飽的時刻,都是我的幸福片刻,我心懷感恩。
「善耕臺灣」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loveloveloveTaiW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