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內衣褲爬滿螞蟻 未必糖尿病啦


【e研快樂日語初級報】提供日文初學者實用生活日語,以及東京旅遊資訊,體驗日本文化並將所學用於生活中。 【Sense好感電子報】給您新觀念,一種實踐質感生活的方法!旅遊、設計、美食,展現品味生活的價值與憧憬!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3/09/18 第383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醫藥新知 內衣褲爬滿螞蟻 未必糖尿病啦
關節鏡手術 讓拇指「讚」起來
平均每天6人感染愛滋 性行為要帶套
健康焦點 醫師:烤肉生菜包肉、蔬果串燒最健康
腎臟病友過中秋 柚高鉀少碰
婦人腹痛開刀 取出超大水瘤
保健優概念 運動紓壓 提升工作競爭力
秋天常見疾病 「多數與壓力有關」

醫藥新知
 
內衣褲爬滿螞蟻 未必糖尿病啦
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聯合報
廁所與貼身衣褲爬滿螞蟻,老一輩經驗傳承總認為:「有糖尿病了!」但不見得正確。日前一名婦女發現小便液與內褲常爬滿螞蟻,但抽血驗血糖發現根本未罹病,推測可能是陰道分泌物含糖,或尿液含糖吸引螞蟻有關。

尿糖與血糖常使人混淆,糖尿病病患因身體對胰島素利用率不佳,糖分堆積在血液中,才導致血糖升高;尿糖或分泌物含糖則是糖分隨尿液或分泌物排出體外,一般而言,若剛好吃了含糖量很高的食物後,就會出現尿糖現象,尿糖也可能是因為體質或腎功能不佳,導致身體無法消化代謝糖分,導致糖分會隨排泄物排出體外。

「臨床顯示,十位因內衣褲有螞蟻,而前來就診的患者,大概只有一人真的罹患糖尿病。」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林兆啟表示,尿糖與糖尿病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前陣子也有一名十二歲男童開學健檢,赫然發現自己尿液含糖,由於該名男童沒有糖尿病家族病史,帶他來檢查的父親誤以為小朋友罹患糖尿病。林兆啟問診後發現,男童檢查前剛吃一大碗刨冰,推測應該是刨冰中糖分惹的禍;事實上,這名男童複診後一切正常。

老一輩以螞蟻判斷是否罹患糖尿病,在缺乏血糖機的時代下自然有其道理;但黃莉棋表示,糖尿病診斷仍以兩次血糖值為準,空腹血糖超過一百廿六、飯後血糖超過兩百,或糖化血色素高於六點五,才算罹患糖尿病。

 
關節鏡手術 讓拇指「讚」起來
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聯合報
50多歲的李媽媽平日愛擦擦洗洗,右手大拇指關節變形,常隱隱作痛,最近她連誇獎子女時要比「讚」,拇指都舉不起來,直到X光檢查發現大拇指關節磨損、長骨刺,醫師為她進行關節鏡手術切除,總算擺脫長年疼痛糾纏。

年輕時從事手部勞動工作的李媽媽,大拇指關節早就變形、指節內縮,但她以為年紀漸大本來就會這樣,不以為意,後來疼痛感愈來愈嚴重,找了好幾家中西醫打止痛針、吃藥、復健都效果不大,直到嘗試關節鏡手術,「終於可以對人豎起大拇指了!」

骨科醫師指出,不少中年婦女年輕時擔任作業員,長時間反覆特定動作,在家又要拖地、洗衣服,微小創傷導致韌帶鬆弛、關節脫位、長骨刺,一般只能多休息、口服藥物或復健,但若嚴重到轉門把都痛、扭乾毛巾也無力,就有開刀必要。近年來需要手部精細動作的行業愈來愈多,像水電工、電腦維修員等,都很容易罹患大拇指關節炎。

高醫骨科主治醫師盧政昌指出,大拇指關節炎傳統都是採取大傷口切開術重建韌帶或切骨,有時還要置入人工材質,恢復時間長,高醫一年前引進美國相當普遍的的大拇指關節鏡手術,可清除發炎部位、磨除骨刺和碎骨,將脫位的大拇指復位後,約1個月後移除石膏鋼釘,很快就能恢復大拇指原有張、捏、握等功能。

 
平均每天6人感染愛滋 性行為要帶套
記者黃文彥專題報導/聯合報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今年1到7月,共新增1360位愛滋感染者,較去年同期增加8%,平均每天有6人確診感染愛滋;儘管愛滋病已經有30年歷史,但染病人數卻絲毫沒有遞減。

「多數民眾總認為自己不會那麼倒楣。」台灣露德協會秘書長徐森杰表示,許多人發生性行為時,沒有做好防護措施,是愛滋感染人數快速增加主因。

「愛滋病到了需全民篩檢地步。」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謝思民說,雖然愛滋感染者不一定會發病,但個案本身已有傳染力;他強調只要曾發生過不安全性行為,每1到2年就該定期篩檢,除了保護自我,也避免傳染他人。

但有人覺得自己不會那麼倒楣,加上社會附加在愛滋病上的「道德烙印」,不僅讓患者害怕服藥,也讓潛在感染者不敢篩檢。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表示,社會將染病認為是患者咎由自取,事實上愛滋病是血液傳染疾病,異性戀或同性戀者都有感染風險。

「染病是不幸,不是他們願意的。」林宜慧表示,感染者做的事情其實與大家都一樣,「同樣都是發生性行為,他們是被傳染的。」

疾管署統計,愛滋感染個案以年輕人居多,20到39歲感染者超過七成,其中有7%是學生;由於感染多半年輕,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組長陳昶勳說,目前便利商店雖能買到保險套,但大專院校若能普設販賣機,疾管署也樂觀其成。

林宜慧則表示,社會應該正面面對性教育,與其不敢提及性,不如勇敢教導學生的性知識,「面對它,才能戰勝它。」

 
健康焦點
 
醫師:烤肉生菜包肉、蔬果串燒最健康
記者蕭雅娟/屏東報導/聯合報
中秋團聚一起烤肉,專家教您該怎麼吃才健康,屏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楊傜棋建議,可以用生菜包肉或吃串燒方式,搭配含豐富維他命C可抗氧化的水果,制衡烤肉產生的多環芳香類致癌物質,達到防癌效果。

楊傜棋說,除了吃應景的柚子外,芭樂也有相同維他命C含量;同時搭配不含糖的茶或喝檸檬水,取代含高糖的汽水、可樂、沙士或珍珠奶茶等飲料,調節血糖、血脂;另外食用日式烤魚時,可加上檸檬汁,或在肉片上沾些檸檬汁,不但能增加肉質口感,同時也符合健康需求。

楊傜棋建議,中秋節與親友團圓賞月,享受烤肉歡樂同時,「別忘了多吃菜」,可用韓式吃法「生菜包肉」,增加纖維質,又能有飽足感;或把蔬菜水果和肉類串在一起「吃串燒」,增加蔬菜的攝取量,同時還能嘗鮮。

楊傜棋也建議民眾可以自製低油、低鹽的烤肉醬料,如採用天然食材白蘿蔔泥、青蔥、香菜等。烤肉時也要避免烤焦,多用錫箔紙包住食材,像是包金針菇和文蛤時,加入薑絲取代鹽巴,發揮「低鈉概念」,也減少吸入或食用致癌物質。

營養師楊傜棋表示,1片黑輪片,熱量等於半碗白飯;2片吐司夾肉,熱量等於1碗白飯;1個月餅的熱量比1碗飯還高,和家人朋友團聚慶中秋,也要記得顧及健康。

 
腎臟病友過中秋 柚高鉀少碰
記者李世宸/桃園報導/聯合報
「20年前腎臟出問題,我改變飲食習慣,控制鉀離子,只吃燙青菜,不喝肉湯、火鍋湯。」腎臟病友昨天現身說法,桃園醫院舉辦「護腎好生活、健康過中秋」慢性腎臟病友會,由腎臟科醫師丁瑞聰在場為病友解惑。

丁瑞聰說:「柑橘、柚子、香蕉都是高鉀水果,青菜湯也是,運動飲料尤其建議少喝,低鈉鹽也含高鉀,建議少用。」腎臟病患者對鉀離子排除能力會下降,嚴重者恐有致死風險。

關於洗腎方式,丁瑞聰表示,「血液透析」在台灣醫療院所較普及,但「腹膜透析」較不會造成血壓與殘餘腎功能的變化,兩種透析法可依需求交互替換。

近期頻傳洗腎名人驟逝,丁瑞聰表示末期的腎病變病人,多少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慢性腎臟病是血管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丁瑞聰建議,洗腎病友在飲食、作息、藥物、運動方面都要持續,並且定期回診,追蹤檢查。

丁瑞聰表示,「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對腎臟不利,目前已依法禁用,其他醫師開出的中藥,民眾不用擔心,「有些地下電台賣黑藥丸,為求速效,會含西藥止痛藥成分,對腎臟有害,應避免服用。」

營養師黃蘭茜表示:「國人習慣在中秋節吃月餅、柚子、烤肉,其中的脂肪、糖份、熱量高。」她表示,攝取過量對罹患慢性疾病的民眾健康是一大負擔,黃蘭茜建議病友中秋連續假日「遵守低蛋白、低鉀、低鹽等飲食原則」。

 
婦人腹痛開刀 取出超大水瘤
記者張家樂/南投報導/聯合報

南投縣沈姓婦人長年為腹痛所困,昨天她到名間鄉新泰宜醫院看診,主治醫師謝秉勳開刀,取出33公分大、重4.5公斤的卵巢水瘤,另有9個大小不一的子宮肌瘤。超大水瘤放滿一臉盆,讓醫護人員也嘖嘖稱奇。

謝秉勳說,如果只是卵巢瘤,用腹腔鏡手術即可,但是從超音波檢查中看出,沈姓婦人還有子宮肌瘤,採行傳統的手術,會拿得比較乾淨。沈姓婦人昨天經過50分鐘的傳統手術,取出一個超大水瘤,和9個大小不一的子宮肌瘤,其中最大的肌瘤是12乘14公分。

44歲的沈姓婦人是公務員,她說,20年前就被腹痛所苦,腹部的腫瘤慢慢變大,先壓迫到腎臟,造成左腎縮小一公分,又壓迫到胃部和心臟,因她還沒結婚,很擔心到醫院開刀後,子宮和卵巢都會被切除,一直不敢去動手術。

最近一星期,沈姓婦人感到心臟不適,月經量超多,只得硬著頭皮就醫。謝秉勳檢查後,建議她作傳統手術,摘除腫瘤,保全子宮和卵巢。

昨天上午,謝秉勳開刀,從沈姓婦人的卵巢和子宮,取出10個大小不一的肌瘤和水瘤。謝秉勳說,他用手去拿,一顆又一顆,好像拿不完,一旁的護士直呼「不得了,那會按呢?」

直到取出33公分長的超大水瘤,謝秉勳說,「總算統統拿出來了」。手術後,沈姓婦人到病房休息,她笑著說:「現在覺得好輕鬆」。

 
保健優概念
 
運動紓壓 提升工作競爭力
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聯合報
運動可以遠離負面情緒,董氏基金會邀請藝人陳庭妮擔任「樂動校園計畫」活動大使,呼籲青少年運動紓壓。研究發現,每天固定慢跑30分鐘,可以趕走負面情緒。

陳庭妮說,自己原本熱愛運動,求學期間最愛和同學打籃球,拍戲時中斷運動習慣,發現筋骨容易痠痛疲累,後來恢復跑步,即使經常得從早上工作到晚上12時,她依然保有好精神。

陳庭妮說,跑步時,讓自己思路更清明,跑完後心情豁然開朗,現在她通常10時開始工作,經常在8時早起,在住家附近慢跑,覺得比躺在床上睡2小時還要有活力。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表示,憂鬱症無聲無息,不少人知道自己得到憂鬱症,總反問:「我是公司的張老師、開心果,怎麼可能會得病?」詹佳真說,不少資訊業工作者,由於工作取代性低,常常無法請假,若面臨其他壓力,就可能出現憂鬱情緒。

詹佳真提醒,當一周好幾天睡不著,或明明睡眠不足卻很早起床,就要有所警覺,壓力是不是太大了。建議民眾養成運動習慣,運動可以釋放壓力,打籃球、騎腳踏車、爬山、游泳、慢跑等都可以,慢跑是最沒有時間和金錢限制的運動。

另外,青少年身心成長,在環境與人際上遇到較大變化,有人不知如何表達,只好大發脾氣排解不愉快。例如,孩子老是說:「很煩」、「說了你也不會懂」。在校可以談笑自若,但在家裡卻不耐煩、發脾氣或哭泣。家長若認為孩子沒禮貌而痛罵一頓,反而錯失協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的機會。

 
秋天常見疾病 「多數與壓力有關」
記者林麗如/平鎮報導/聯合報
季節交替,秋天要特別提防什麼疾病?

壢新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聲平說,因氣候變遷,近年來,春秋兩季變短,季節轉換之際,有些疾病容易出現,建議民眾提前防備。

陳聲平表示,因為秋冬以熱食為主,尤其餐桌常見火鍋湯頭,民眾動少吃多,飲食控制不易,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及痛風等問題;季節變化之際,體質過敏的人也可能引發氣喘。

秋天常見疾病有流感、過敏、異位性皮膚炎、心血管疾病、痛風、上腸胃道出血。除了流感,多數疾病都與壓力有關,造成胃酸分泌不正常,引起潰瘍症狀。

醫師表示,無論是什麼季節,人都不適合長期生活在壓力之下,多數人以為健檢沒有問題就沒問題,而忽略了紓壓的重要。身心管理成了避免疾病很重要的事,應有常規作息,比如運動、控制血脂。

醫師說,現代人已非「朝九晚五」,幾乎是「朝六晚十一」從運動、飲食著手,提升免疫力,也可以減少流感發生。

醫師說,20歲以下民眾,有些過敏症狀發生在鼻咽部位,會流鼻水、眼睛癢、喉嚨痛,民眾多以為是感冒;冬天尤其好發過敏性鼻炎,注意保暖,即使不治療大約3至5天就會痊癒。預防之道是檢測過敏源,避開會造成過敏的食物就可以。

季節性濕疹、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常因雨季偏濕、冬季偏乾,造成皮膚不適,建議先了解自己的膚質,洗澡水溫不要過熱,保持皮膚清潔,記得擦保濕乳液,改善習慣,減緩壓力,都可以減少發生率。

至於,65歲以上長者就要注意心血管問題,半夜起床、吃飽飯後,因為腸胃、心臟須血量大,會產生胸悶,嚴重的話會造成心肌梗塞,建議民眾自我評量,如有家族遺傳因子,預防之道是禁菸酒、控制飲食。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