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延宕9年 代理孕母將有條件開放


想告別爛英文?想讀懂英文新聞?【讀紐時學英文】週五發報,中英文逐段對照,讓你閱讀國際新聞還能學英文! 【異外之聲˙同志熱線電子報】帶你/妳了解台灣同志社群近況,掌握第一手活動與報導,來聊聊異性戀之外的事!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3/12/17 第389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醫藥新知 延宕9年 代理孕母將有條件開放
衛福部:代孕生子 同志戀人不適用
健康名人堂/未來健康照護 由自己做主
健康焦點 15年抗病魔 85歲癌末嬤活下來
濫用毒品 北愛嘗鮮、南愛傳統
健康小叮嚀/液態搖頭丸 恐摻入鋁箔包兜售
中壢天晟醫院「羽化圖」 盼成漸凍人翅膀
基市衛生局「慢性病防治所」 感冒也能看
保健優概念 有黃鼻涕就吃抗生素?錯!
高醫學生赴馬拉威 替300童看牙

醫藥新知
 
延宕9年 代理孕母將有條件開放
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聯合報
延宕近九年的「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終獲解套,衛生福利部將有條件開放代理孕母,但限制委託者須為不孕夫妻,且至少有夫妻其中一方的精卵,孩子出生後的父母為委託夫妻,與民法的「己身所從出」的規範脫勾。

草案對代孕條件也有嚴格規範,代孕者須為廿至四十歲、曾生育子女的本國籍女性,且不得用代孕者卵子,以免衍生血緣紛爭;代孕應為互助、無償方式,不可有額外的金錢報酬,但擬設檢查、醫療、交通、營養、工時損失等費用上限,代孕次數暫以三次為限。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昨討論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立委江慧貞表示,台灣有五千到一萬對夫妻需要代孕生殖,因代孕牽涉兩個家庭,代孕者權利也需保障,一旦代孕有危害健康疑慮,可逕自人工流產。

其實,代孕生殖修法從民國九十三年第一次公民會議做出「有條件開放」共識以來,經多次民調、公民會議及公聽會討論,日前草案已送衛福部法規會審查。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長邱淑媞說,草案對代孕者的隱私權及身體自主權給予相當程度保障,雖然委託夫妻與孩子有血緣關係,從代孕懷孕前及孕後皆有親權,但代孕者也有「反悔權」,只要懷孕廿四周內,隨時能終止妊娠且不需代孕配偶同意;若超過廿四周,如果委託夫妻離異或不要孩子,代孕者有優先領養孩子權利;一旦大家都不要,則由政府介入處置。

不過,立委劉建國質疑,如果代孕制度發生胚胎誤植疏失,寶寶出生後恐成人球。邱淑媞表示,若真有誤植情事,妥託夫妻仍是孩子的父母,以確保寶寶權益。

立委吳育仁也質疑,部分醫師是否會私下操作代孕?邱淑媞坦言,目前雖不排除這種可能性,但違法醫師可處十至五十萬元罰款,甚至還會暫停醫師執行人工協助生殖業務。另考量初期代理孕母來源不多,草案也同意透過「居間機構」安排代孕者,居間平台傾向由政府辦理;委託夫妻的親友代孕也未刻意設限。

 
衛福部:代孕生子 同志戀人不適用
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聯合報
衛生福利部的代理孕母草案昨天出爐,也給多元成家推動者孕育下一代燃起另一道希望,不過,衛生福利部長邱文達昨天表示,在相關法令未完備前,多元成家者不能透過代理孕母方式生子。

另外,對衛福部的草案,民間團體質疑懷孕及生產風險大,草案限制代孕無償,不合理、也不人道。

立委許忠信要衛福部長邱文達對同性戀者可否透過代孕生殖表達看法,邱表示,代孕主要是解決不孕夫妻難題,治療不孕是目的,並非創造生命。他認為同性戀人工生殖須從民法或戶籍法先修正,衛福部針對草案會再深入討論。

美國國際生育醫學聯合會於二○一○年公布六十三個國家的代孕調查發現,允許代孕有卅三國,其中包括十五國立法,四個指引管理,十四國未立法禁止。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批評,生產不是無風險,代孕者可能發生妊娠高血壓或洗腎、殘疾、生產死亡等危險,生育自己的孩子或許願意承擔高風險,但幫別人生子是另一回事,是否也甘冒高風險?

另外,雖然草案保障代孕者的身體自主權,在懷孕廿四周內可終止妊娠,但根據優生保健法規定,若代孕者有配偶及子女,一旦懷孕或生產期間發生健康危害,對另一個家庭子女傷害極大,誰又該補償他們。她認為代孕無償根本不人道、不合理,建議應根據委託夫妻的財產比率捐出一定金錢,作為預防不孕或改善不孕環境、幫助經濟弱勢的不孕夫妻做人工生殖。

對此,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長邱淑媞說,雖然代孕的懷孕及生產風險極大,但國外十多年經驗顯示,代孕者可自主挑選委託夫妻,其甘冒這麼大風險,事前代孕與委託雙方皆需經過謹慎評估,因此發生糾紛比率低於百分之四,甚至少於領養反悔比率。

代孕生殖雖會衍生風險及相關問題,但邱淑媞說,現行夫妻生育也無事前做財產調查,她認為,代孕者權益保障及人民生育權仍需回歸比例原則,國外實際發生糾紛比率沒想像中高,目前除透過修法外,還可簽訂代孕契約,加強溝通及專業諮詢,讓不孕夫妻實現圓子夢想。

 
健康名人堂/未來健康照護 由自己做主
陳建仁/聯合報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Leroy Hood提出P4醫學(P4 Medicine)說明健康照護的未來發展趨勢。

P4是Preventive(預防)、Predictive(預測)、Personalized(個人化)與Participatory(參與)四個要素。目前全世界的健康照護型態,都是屬於提供者驅動(healthcare provider-driven)的回應式(reactive)疾病治療型態;未來的健康照護發展趨勢,將會演進成為消費者驅動(consumer-driven)的前瞻式(proactive)疾病預防型態。

P4醫學 更強調個人化

這種發展趨勢的主要原動力,來自於21世紀基因體學與蛋白體學的蓬勃發展,它們提供了可正確預測健康變化與疾病進展的生物標幟,促成個人化醫學的實現;加上網路資訊普及,以及健康自主意識興起,消費者正在取代提供者,成為健康照護及醫藥產業所提供之服務產品的決定者。

換句話說,民眾將積極參與健康照護內容與品質的選擇,不再完全聽任健康照護者單方面的決定。人們將更重視身心健康的促進,遠勝於疾病治療;全民健康保險也將更落實在疾病的預防、早期發現與適切處理,而不是末期疾病的醫藥治療、避免復發與殘障復健。隨著健康照護潮流演變,P4醫學因此而應運而生。

個人受環境病原與遺傳基因交互作用,就會產生健康狀況的變化。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病理變化和疾病嚴重度,從微恙、輕症、中症、重症到死亡,如同連續性光譜。例如,感染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人中,大多數人是次臨床感染或症狀輕微、少數人症狀明顯需要門診治療,更少數人嚴重到必須住院治療,只有極少數人因病致死,如同金字塔一般。

分段預防 阻斷病程惡化

換句話說,疾病只是健康光譜的一小段,重病死亡只是冰山一角!在疾病自然史的各階段,可以採用不同的預防措施來阻斷病程的進展惡化。

在尚未產生病理變化的易感受期,可避免或減少致病原的暴露,以及接種疫苗等「初段預防」,避免或減少疾病的發生。在疾病臨床前期或臨床期,則透過早期診斷及適切治療等「次段預防」,來中止或減緩疾病的持續惡化。

等到疾病進展到殘障期或復健期,就必須透過繁複昂貴的醫藥治療,以及身心復健等「末段預防」,才能限制殘障和減少死亡。

預防醫學 降低照護成本

醫藥科技日新月異,急慢性病患的存活期不斷延長,疾病盛行率一再攀升,醫藥支出也大幅增加。當急之務就是透過初段預防來降低疾病發生率,減緩盛行率居高不下的趨勢。強調「預防重於治療、治癒重於復健」的預防醫學,是降低健康照護成本的不二法門。

美國的弗萊明翰研究(Framingham study),根據長期追蹤資料,發展出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預測模式,利用年齡、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壓、糖尿病和抽菸等6項生物標幟,即可以預測未來10年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

在台灣7鄉鎮市進行的REVEAL-HBV研究,更發展出慢性B型肝炎病患發生肝癌的預測模式,利用年齡、性別、肝癌家族史、肝硬化、肝功能指標(血清ALT濃度)、B型肝炎e抗原(HBeAg)、B型肝炎病毒量(血清HBV DNA濃度)、血清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濃度等8項生物標幟,即可以預測未來3、5、10年發生肝癌的風險,精確度高達93%、86%、86%。

量化自我 管理健康數據

在未來10、20年間,每個人將擁有數十億筆生物標誌組成的個人健康資訊雲,也會有優良的計算工具來分析資訊,提出使每一個人「健康極佳化」和「罹病極小化」的方案。

消費者對於更理想的健康照護需求,是推動醫界接受P4醫學的真正動力。「量化自我健康」就是最好的引擎,也就是利用數位化工具來管理體重、活動量、睡眠、生活飲食習慣、生物標幟等「自我健康參數」,進而保持更理想的健康狀態,減少疾病或傷害的發生。結合系統醫學、龐大健康資料、以及消費者驅動的健康照護與社會網絡,可以促成P4醫學早日實現,以及健康照護的全面革新。

台灣第一位博士,也是二次戰後台大醫學院第一任院長的杜聰明教授,經常以「下醫醫病、中醫醫人、上醫醫國」以及「下醫醫已病、中醫醫將病、上醫醫未病」,強調良醫應該著重全人的健康照護及全民的身心均健;更應該努力以疾病的預防來取代治療復健。他在20世紀的真知灼見,與今日的P4醫學相互輝映。

企盼舉世聞名的台灣全民健保,能夠配合健康雲的資訊系統,建立以實證醫學為基礎的給付制度,加強個人化預防保健服務以減少急重症醫療,讓國人享受身、心、靈的健康、平安與喜樂!

(本文作者陳建仁為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副院長)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二刊出

 
健康焦點
 
15年抗病魔 85歲癌末嬤活下來
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聯合報
十五年前,林蘇梅阿嬤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後,開始漫長的抗癌路程,一度瘦到卅多公斤。手術切除肺部腫瘤接受化療,在治療過程中,不斷嘔吐、掉髮,但總算撐了下來,如今八十五歲是台灣肺腺癌存活最久的「國寶級」人物。

肺癌從二○○七年起,高居台灣癌症死因第一名,以肺腺癌最為常見,男性肺癌約四成是肺腺癌,女性則為七成以上。肺腺癌晚期病患若不積極治療,從發現至死亡僅有三到六個月。近年來,由於藥物進步,晚期肺腺癌患者,十多年來增加約五至六倍。

當初診斷為肺腺癌末期,林蘇梅不斷問「怎麼會是我?」那時她只想找人發洩,兒子成了出氣筒。不過,在兒女輩的鼓勵,林蘇梅決定和肺腺癌拚了,雖然化療效果不好,為了活下去,加入臨床試驗標靶藥物的人體試驗;這一試,就是十一年。

林蘇梅說,化療時就算因為副作用而邊吃邊吐,但還是想吃十口吐八口,至少還有下肚兩口,有吃就有體力對抗肺腺癌。與肺癌和平相處十餘年,她說,有機會治療,絕不放棄;「不悲觀、不放棄」,是她和癌魔共處的座右銘。

晚期肺腺癌存活期一般約一到一點五年,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說,林蘇梅是台灣肺腺癌晚期患者存活最久的國寶級人物。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彭瑞鵬說,肺癌除化療、放療、手術等治療方式外,近年有標靶療法,給予更多病患希望。

 
濫用毒品 北愛嘗鮮、南愛傳統
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聯合報
同樣都是濫用毒品,南北卻有差異,醫師觀察發現,北部毒蟲偏好新興毒品,例如喵喵、搖腳丸,南部毒蟲則偏好傳統的安非他命、搖頭丸。

台中榮總嘉義分院身心醫學部主任黃敏偉,曾輔導多位毒品濫用者脫離毒海,根據他多年觀察發現,北部毒蟲較喜歡「嘗鮮」,南部毒蟲則比較保守,偏好較便宜的毒品。

毒品濫用不僅有南北差異,也有年齡差別。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蒐集精神醫療院所統計,20歲以下的青少年濫用毒品以K他命為主、20歲到30歲則偏好安非他命類毒品、30歲以上則以海洛因為主。

搖頭丸則是近年成長最快速的毒品。根據醫療院所通報濫用搖頭丸趨勢,搖頭丸持有人次從2009年最低點,一路攀升到今年的4.3%,持有人數在五年內增加13倍。

食品藥物管理署管制藥品組組長蔡文瑛表示,美國研究已經證實曾經使用搖頭丸停用後,腦部斷層掃描仍可發現搖頭丸傷害腦部結構,影響濫用者的情緒與記憶。

另外,耶誕節與跨年即將來臨,常見於Party中的笑氣(氧化亞氮)仍有部分青少年尋求刺激而濫用;這種無色無味、源於18世紀歐洲宴會中,為使來賓情緒興奮的化學物雖然在台未列為毒品,但已納管。

蔡文瑛提醒,醫療用的氧化亞氮已納入「醫用氣體」管理,非法持有使用已違反藥事法。

黃敏偉也表示,笑氣與其他毒品相較,身體症狀上不易被發現,只會出現維生素B12代謝不良的情況,但長期使用也可能產生類似精神病症狀,或造成周邊神經或脊髓病變。

食藥署統計,高達61%的民眾接觸毒品是因為「趕流行」,其次是解除壓力與娛樂助興,且多數接觸地點是在娛樂場所;食藥署提醒民眾勇敢拒絕誘惑,不要盲目「趕流行」。

 
健康小叮嚀/液態搖頭丸 恐摻入鋁箔包兜售
整理/記者黃文彥/聯合報
耶誕與跨年即將來臨,青少年朋友參加聚會應提高警覺;食品藥物管理署近來發現,被列為第二級毒品的搖頭丸,近來被不肖人士混製成液態飲料,甚至裝入咖啡鋁箔包內兜售。

搖頭丸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對身體容易造成脫水、低血鈉、注意力與智力降低,也會造成急性高血壓與心律不整。

資料來源/食品藥物管理署

(本專欄每周二在健康版見刊)

 
中壢天晟醫院「羽化圖」 盼成漸凍人翅膀
記者劉愛生/中壢報導/聯合報
中壢市天晟醫院「長期照護團隊」彩繪一幅「羽化」圖,希望漸凍人看到這幅圖,如同自己擁有天使的翅膀,可以自由的飛翔、遨遊,燃起生命鬥志的力量。

護理師吳珮妁表示,長癱病患出院後返家生活,是一條漫長的路,不論家屬、看護工,長期面對長癱病患,也會出現心力交瘁現象。病患在醫療沒進步、改善之際,也逐漸放棄生命,甚至自言「躺著等死」,更讓家屬心痛與不安。

「這時,就是長期照護團隊出現、使力的時刻。」護理師吳珮妁表示,天晟醫院3年前開始推動長照服務,目前共有52個個案,服務項目有服藥檢視,指導氣切、導尿、鼻胃管的插管與消毒,還有心理諮商、身體按摩等。

藥劑師謝亞橋表示,印象中有一名漸凍人的人生觀變化最大,初期長照團隊訪視時,這名漸凍人直稱「自己在等死」,甚至忍住一些病況,不希望送醫診療或立即治療,目的就是「早一點離開人間,不要拖累長期照顧的胞姊」。

謝亞橋又說,長照團隊每月定期與漸凍人聊天說笑,讓漸凍人感受到「我不是沒朋友,世間還有人關心我」,漸凍人的心情也逐漸放開、輕鬆多了。

藥劑師曾煌証表示,「人不能動,心能動,可以冥想、神遊。」曾煌証表示,長照團隊商討後,大夥決定共同彩繪一幅「羽化」圖送給漸凍人。

 
基市衛生局「慢性病防治所」 感冒也能看
記者游仁汶/基隆報導/聯合報
基隆市衛生局1樓的「慢性病防治所」主任自10月起,由醫師陳建帆接任後至今,每月平均看診人次成長1倍,達到4百多人次。衛生局計畫「打鐵趁熱」,將陸續更換外牆的招牌、LED跑馬燈,並添購心電圖設備,期待打開在市民間的能見度。

位於衛生局1樓的慢性病防治所,因招牌不夠明顯,加上民眾對於「慢性病」字眼認知有所落差,許多市民並不曉得,慢防所不僅為肺結核、糖尿病等慢性病患服務,其實連一般感冒也能看診。

原本在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任職的醫師陳建帆,10月起改到慢性病防治所接任主任兼醫師後,至今每月平均看診人次已達4百多人次,約為先前的1倍。

陳建帆說,因衛生局推動闔家歡健康篩檢後,多委由合約醫療院所負責,若為民眾篩檢出慢性病,多半直接轉入合約醫療院所追蹤診療,慢性病防治所病患因此減少。

但有部分病患從基隆醫院跟著他到慢防所,加上衛生局宣導,到慢防所看診的病患逐漸增加。

陳建帆指出,他主治胸腔科及內科,因此除了呼吸道及三高慢性病,感冒、氣喘、痛風等症狀以及戒菸門診,也都可到慢防所看診。

衛生局表示,預計明年1月起還會添購一般心電圖等設備,增加慢防所的服務項目。

慢性病防治所每周一、三全天看診,二、四、五上午看診,假日休診,看診僅需支付部分負擔50元。

 
保健優概念
 
有黃鼻涕就吃抗生素?錯!
葉勝雄/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聯合報
病毒引起的感冒是兒科門診常見疾病,6個月到3歲嬰幼兒,平均每年得6次感冒。鼻腔和鼻竇黏膜互相連通,如果併發肺炎鏈球菌、嗜血桿菌、卡他莫拉菌等感染,就可能造成急性細菌性鼻竇炎。

美國統計,呼吸道症狀病童中有6至7%是細菌性鼻竇炎,由於感冒在影像學檢查上也可能出現異常,因此詳細的病史比X光更重要,要釐清症狀出現的時間順序及嚴重度,才能診斷鼻竇炎。

美國兒科醫學會針對1到18歲兒童,公布新版「急性細菌性鼻竇炎的診斷與治療指引」,將鼻竇炎臨床表現歸納為三型:

持續型:流鼻水、任何顏色的鼻涕、或日間咳嗽,症狀持續超過10天未改善。

惡化型:症狀稍微好轉後又惡化,或有新的發燒、鼻水或鼻涕、鼻塞、日間咳嗽等,常在生病的第6或7天。

驟發型:出現39°C以上高燒,而且已經連續3天以上有黃綠膿鼻涕。

新版指引強調,只有在懷疑鼻竇炎擴散到眼窩或顱內時,才須注射顯影劑作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因為持續型患者有機會自己痊癒,所以不一定要立即使用抗生素,也可以選擇觀察3天,以避免腹瀉、尿布疹、皮膚紅疹等副作用。

抗生素效果通常在3天內就會顯現,如果鼻竇炎3天未改善,考慮加強藥物。而任何時候的急遽惡化,都要小心其他併發症,並評估是否需要口服藥以外的治療。

當懷疑有鼻竇炎時,身體檢查也很重要。兒童較少主訴頭痛或臉部疼痛,有時稍微按壓鼻竇附近才會覺得痛,例如顴骨後的上頜竇和前額的額竇,較小的幼兒可能不會分辨壓覺與痛覺,當一邊痛一邊不痛時,較具參考價值。如果是持續型的,要和過敏性鼻炎、氣喘區分;如果是惡化型的,要和中耳炎、肺炎區分;而只要是發燒,所有可能的原因都要再檢視一遍。

常見的錯誤是一有黃鼻涕就吃抗生素,其實感冒中後期鼻涕會變黏稠,也可能出現黃鼻涕,不一定就是鼻竇炎。另一種錯誤是醫師開立抗生素後,症狀稍微好轉就停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只會不斷篩選出抗藥性強的細菌。若要徹底治療鼻竇炎,兒童至少10天,成人至少5天,才算完成療程。

預防鼻竇炎

控制過敏:過敏性鼻炎若沒有好好控制,將變成細菌溫床。

減少感冒:勤洗手,盡量少帶嬰幼兒到密閉的公共場所。

施打疫苗:兩個月大開始施打的五合一疫苗,包含b型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疫苗也可同時施打。

 
高醫學生赴馬拉威 替300童看牙
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聯合報
高雄醫學大學一群學生今年利用暑假深入馬拉威偏遠村落,為當地兒童辦教育營、宣導衛教,還教他們養豬、做蔥油餅販售。學生們表示,雖然短短一個月,但深刻體認幫助弱勢不是一味給予,而是提供對方真正需要的東西。

高醫大馬拉威學生志工團隊提供當地居民衛教、醫療服務,12月初獲頒教育部「青年志工績優團隊全國競賽國際志工服務類第一名」。隨隊前往的牙醫師顏丞偉表示,志工團在一個月內共為300多位小朋友完成口腔檢查與牙齒塗氟,相當有成就感。

醫學系四年級學生陳鈞隆說,以往在課本上看到的寄生蟲疾病,在馬拉威竟活生生上演,被一堆肚子充滿腹水的小朋友圍住,感覺很震撼!

描寫馬拉威國際醫療援助實況一書的「黑暗中的彩虹」作者林秀美感嘆,馬拉威小學一學期學費不過台幣20元,小學生卻還得分期付款;醫療資源也極度缺乏,平均每13萬人才有一名醫師。

曾經領團到馬拉威的高醫教授黃純德表示,當地就像40年前的台灣,相當落後,雖然國際援助物資源源不斷,但也養成人民依賴習慣。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