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外公外婆教我儉樸的價值


《新新聞》是國內政治新聞雜誌的第一品牌,閱讀【新新聞電子報】,讓您洞悉局勢變化,成為時代領袖! 【讀小說•愛閱報】提供最新女性網路文學,內容涵蓋愛情、穿越……熱門排行不錯過,一同情話綿綿來說愛∼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3/10 第693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
直接訂閱

幸福講義 外公外婆教我儉樸的價值
你想先聽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幸福講義

外公外婆教我儉樸的價值
文/Colin Beavan;譯/謝維玲
我在麻薩諸塞州威斯波特鎮長大,那是個濱海小鎮,跟外公外婆家相距不遠。我經常沿著他們的礫石小徑走進屋�,坐在外公的身旁看電視。外公的手�總是握著一個開關,上面有一條很長的電線跟他所謂的「盒子」相連,他把那個開關稱為「按鈕」,每當開始進廣告,他就按一下按鈕,切到靜音狀態,等到節目繼續播映,他就再按一下,讓音量恢復正常。

此時,外婆會細心折好牛皮紙袋,留待下次去店�買東西,或者裝垃圾時使用。如果我忘記關廁所的燈,他們會堅持要我重新回到樓上,把燈關掉。他們總是教我吃多少拿多少,垃圾不可隨地亂丟。他們會穿上毛衣,把暖氣調得很低。

退休前,外公是美國中央情報局一位非常資深的助理副主任,外婆則是一名模特兒。換句話說,他們不是什麼搞環保運動的嬉皮,但他們對浪費的行為很不以為然。在我很小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教我不可浪費。

如今,外公外婆會怎麼看我?我已經漸漸把他們教給我的儉樸價值,跟他們過去那段經濟大蕭條時期連結在一起,不過仔細想想,我很確定他們那種認為人人都該珍惜資源的想法,並不單純站在「不浪費、不愁缺」的觀點,他們的教誨還蘊藏著更深的含義。

他們很重視一個簡單的概念:我們不該把自己得到的恩典視為理所當然。對外公外婆和那些與他們熟識的伯伯嬸嬸來說,這份不該浪費資源的信念,似乎不是以環保為考量,而是從我們該對上天所賜與的生命與隨之而來的一切事物心存感激的想法,自然發展出來的。


你想先聽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文/Cathy Newman;輯譯/謝勳
先說好消息,還是壞消息?端看你希望聽者做些什麼。圖為2007年,一對老夫妻聆聽歐巴馬競選演講時相互緊扣手指(照片/美國國家地理會社)
「你想先聽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這個問題常被當成玩笑,但對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心理學博士生蕾格來說,卻是一件嚴肅的事。她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端看你是壞消息傳達者,還是傾聽者。

實驗顯示,如果你是傾聽者,約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機率會想先聽壞消息。蕾格說:「如果人們知道即將聽到壞消息,他們寧可快點熬過。後面接著好消息,至少還有快樂的結局。」

相反地,傳達消息的人,約有百分之六十五到七十,寧願先說好消息,再觸及壞消息。「傳達消息的人,開始說話時都會緊張。沒有人喜歡說壞消息,但人們不了解的是,『等候壞消息』會使聽者更感焦慮。」

她也說,如果傳達者的目的,是想「改變傾聽者的行為」,「先好後壞」會是個有效的策略,例如醫師必須要求患者減肥。病患未必喜歡這種消息,卻仍可能有所行動。

另外,還有一種「好、壞、好」的「三明治策略」,例如:「你的膽固醇降低了。不過,你的血壓卻高到不健康,而你的血糖很正常。」她說:「把壞消息藏在三明治�不是好策略。這麼做會淡化壞消息的重要性,使聽者感到困惑。」蕾格補充:「會這樣說話的人,以為能讓對話變得容易,卻忽略了『訊息混淆』的問題。最好的傳達訊息策略,會考慮得更周全:有時候我們要讓別人感覺舒服,但有時候我們必須要他們有所行動。」

蕾格建議醫師,在傳達診斷或病情發展預測時,最好先提壞消息,再說好消息,以幫助病患接受重要訊息。

但是,如果沒有好消息可以緩衝壞消息,又該怎麼辦?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中心緩和醫學主任司密斯指出:「許多醫師寧可延遲壞消息,直到病狀明顯。」緩和醫學是一種較新的領域,主張與病情嚴重的患者開放、誠實溝通。他根據一項研究說:「如果我們拿出肺癌病患的病歷,會發現只有百分之二十二,提及醫師曾和病患談過死亡的事實。大部分只會說:『這種病無法醫治,但可治療看看。』如此輕輕帶過。」實際上,有九成的人表示,他們需要的是真實、誠實的資訊。

司密斯強調,有關壞消息的對話,也不該只有一次。他說:「當醫師傳達不幸的診斷後,病患往往有三個星期,都不會再聽到醫護人員談及此事。患者因此生活在震驚之中。」不過,情況正在改善。「四十年前我剛開始行醫時,緩和醫學不是主流,」他說。現在,約翰霍普金斯醫學中心的醫學生,開始練習「傳達壞消息」給受過訓練、假裝是病患的演員。許多國家也在改變中。過去的日本醫師從不告訴病患壞消息,但現在已接受「每個病患都必須知道真相」。

有時候,壞消息也可能讓好消息意外出現。最近,司密斯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和一群癌症生還者見面。有個婦人分享她的故事:「醫師告訴我,我只能活八個月。不過,他還說,有些人活得較長,有些人較短。我記住那句話,告訴孩子們心�要有準備。我和丈夫挑選了我們的墓地。那時候我覺得很恐慌,但事實上我們卻做了很重要的計畫。」最後,她加了一句:「那已經是三年前的事了。」


訊息公告

讓理智不再被情緒綁架
人難免會有憤怒、焦慮、沮喪、抑鬱等負面情緒,你常覺得被情緒左右,理智線斷裂、無法思考?老是為芝麻小事抓狂而筋疲力竭?別只想逃開,要勇敢面對情緒,學習如何與情緒和平相處。

鄉關何處?KANO與集體記憶
臺灣的運動集體記憶中,我們選擇記憶了打赤腳、以石為球的紅葉;KANO這部電影,相信也是未來許多人對於1931嘉農甲子園歷史的集體記憶,甚至取代紅葉成為台灣棒球起源的浪漫想像。

Copyright ©2007 講義雜誌.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