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外電報導,愛滋專家何大一宣布,在猴子身上注射長效型的抗病毒藥物GSK744,能防禦愛滋病毒3個月。 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謝思民說,何大一在這項最新的動物實驗裡,以現在臨床常用的藥物,延長它在動物體內的半衰期代謝,可望突破現在感染者不易每天規則服藥的「盲點」。 「感染者能規則服藥,很不容易。」謝思民說,5年前,由於抗病毒藥物尚有嚴重貧血等副作用,感染者常因此不能好好服藥;近年隨著感染者能維持正常生活,工作忙碌,則成了未按時吃藥的主要理由。 謝思民認為,雖然以目前的科學研究,還無法「根治」愛滋感染;但何大一這項研究,若能用在人類感染者,絕對是愛滋防治的一大福音。 何大一的新發現,也被醫界寄予為「接觸前的預防性投藥」。事實上,預防性投藥也是防治愛滋的方式之一。 因為醫界建議,針對高危險群、不能配合安全性行為者,在未感染愛滋前,就先服用目前對感染者所使用的組合性藥物,希望能降低感染。 但是,隨著到今年2月已有2萬6千多名愛滋感染者,日前疾病管制署也發出警訊,提供愛滋用藥的20億元公務預算快要捉襟見肘;再加上高危險族群應自我保護的呼聲不斷,預防性用藥並未能被全面接受。 謝思民說,AZT藥物問世後,單方或複方,對控制愛滋病毒量效果都不顯著;直到1995年,科學家在世界愛滋病大會發表3合1藥物的組合,可將感染者體內病毒量控制在測不到的程度,自此3種或更多種組合便廣為使用。 愛滋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人類在21世紀,要面對的三大疾病之一。所以,科學家迄今也研發20多種的抗愛滋病毒藥物。 謝思民指出,也因為這些藥物可以有多種組合,從早年的1天3、4次,可能要吃到一大把藥;到現在1天最多吃2次、最多吃6顆,醫師針對感染者體質、生活型態,開出最減少干擾生活的藥物組合。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提醒感染者,愛滋藥物幾乎都有惡心、腹脹、味覺改變、疲倦等副作用;其中也有些藥物會有貧血、周邊神經炎、胰臟炎等,但大部分副作用會在一段時間後消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