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恩及人,應可不思回報;而受恩於人,則應思回報。先祖父曾言:「喫人一斤要還人四兩。」意即要能報恩。
自二○一一年三一一東日本發生三災(震災、海嘯、核災)後,日本人受恩於世界人民,日本災民受恩於日本人民,種種多至不可勝舉。而日本傳媒上則陸續出現報導此類新聞,即是「報恩謝受恩」。雖然三年前的過往慘事已有被人淡化之情事,然時時思報之心,則依然蟄伏在日本人心底。茲將見聞偶得分享大家。
去年八月上旬,隨「臺灣會議展覽活動產業訪日團」去東京見學五天四夜。訪問了社團、展館、企業……等七家大型與傑出組織。每到一處,總是受到「YOKOSO」的歡迎日語。與會一開始,日方就道謝前年三一一東日本受災時,臺灣及時且大量的捐款。彼等雖非受災者,卻以受災人同心感謝臺灣之捐款、捐物。受恩謝恩表達於容顏,吾等臺方團員也如同是捐款人,扮演施恩人接受日方謝恩。雖有些尷尬及越級,但場面如此,不得不充做善士。
一年未去日本,驚訝發現公共廁所有新表現。觀光遊客都會喜愛日本的公共廁所,因其乾淨又有序。這次使用它更為喜歡、嚮往。人多時上廁所要排隊等待已是司空見慣。然用畢後還要接受紙張上的謝恩語詞,真會使頭腦產生主客易位之錯亂感覺。但喜愛之心油然而生。
廁所�的小貼紙寫著:「感謝時常清潔地使用廁所。」使用者眾多可能常髒污廁所,清掃者就要將污變淨,是社會通識。如今,不要求使用者乾淨使用,卻反而感謝使用者乾淨使用。使用後之淨污應屬清掃員之工作,然請求或讚揚使用者之未污或持淨之心態,實有天淵之別。從公廁之保持清潔工作態度,可否看出日本當今社會心理之變化?真是由後謝轉成為前謝了。如臺灣俗語:「花插在前面。」褒在先而罵在後。
雖言花應插在前面,然亦有各種原因不得不插在後面的,但花依舊飄香。
東日本三一一災難,使得核災滿布的福島縣大熊町居民棄村移居,而在同縣會津若松市暫居。大熊町的中、小學生六十人,於去年秋天,在該市「心爽故鄉─會津村」種下了三十棵櫻樹。種樹六十位學生,來自去年創立一百四十周年的熊町及大野兩所小學,和迎接四十周年的大熊中學。學生們避難而受恩於會津若松市,卻不忘以種植櫻樹來謝恩。學生們暫居於異地,卻不忘老家學校的周年慶事,以種櫻來懷念母校。真是具有鄉土情懷。
借居他鄉而能謝恩種樹於該鄉,又能思及故鄉學校,而在校慶時行紀念種櫻,不只是美談,應是善行,值得傳宏給臺灣學生。
異居外鄉而在故鄉百廢待興時能結合力量表支持者,是一群令人敬佩的僑胞。這種美事應是國人深知的。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要「脫亞入歐」走向現代化,曾因國內經濟發展遇窒息,而有二次移民政策之實施。一是大正時代的移民到巴西之團,一是昭和時代的移植到滿洲之團。移民至南美者,子孫在東日本災難發生後大量捐贈大豆給災地,已持續兩年。日僑是本著「支援祖國的受災」,其方式是巴拉圭的日僑捐贈大豆給日本岐阜縣的企業,由岐阜企業製成日本式豆腐,送至東日本災區。
過程只有三單位,但要將南美米麥製造成日本式豆腐,可苦惱了岐阜企業家。因為二者之成分有異,要製造成為適合日本人口味之豆腐頗費周章。但這種難事總有人會出面挺身來協助或解決,因為它是一種美事善行。
日僑祖先受恩於日本祖國,如今謝恩祖國以救其災難。雖然災後善行未將花插在前面,卻也是救人命勝造浮屠,謝恩善行表露無遺。如此,祖先所受恩情就由子孫來回報了。
也有母親為子女而向兒童唱歌,以籌募育幼園修繕資金。她曾是歌星,年輕時曾到處演唱,而將三名子女交由育幼園照顧。她說:「如果我能幫上忙,樂意為兒童唱歌募款。」她樂為子女曾受恩於育幼園而挺身出來演唱,以謝恩於待修的育幼園。其情其心實令人感動。
昔時受恩而如今謝恩,並不會是遲到的善行,只是以往機會未到,如今遇時機則速行之。
而延後謝恩者可能比比皆是,然施恩者亦不會怪異。一九九五年日本大阪、神戶發生震災,神戶東灘區有商店街與市區同樣受害慘事。此時有東日本氣仙沼市的遠洋漁船,送來毛毯及米……等救援物資,令神戶商店街感激萬分。而受恩心意存於心底。事隔十六年,氣仙沼市的東日本地區發生三災,神戶市商店街的老闆們就及時採取行善。以報恩之心,將商店街的六店鋪設置在氣仙沼市的臨時避難所,來販售蛋糕、糖果、衣類……等食品及用品,以應災民之急需。真是的,時間久遠沒讓有心人淡忘受恩必報恩之濃情。
有位畫家在學生時代曾受恩於東日本地方。在東北大學畢業後,就輾轉於東日本地方描繪該地景觀以為生。他痛感於三災後沿海美麗景色之消失,乃將過去所繪之圖分散展覽於二十個場所,以找回美麗回憶。更銷售災前所繪圖畫,將得款變成捐款,並在每一展覽場所贈送六百張往東日本之電車票,鼓勵人人成為遊客去災地賑災或消費。這位畫家認為「地方車線的復興,會給災民帶來希望,我希望如此。」這位受恩於學生時代而報恩於畫家時代,實是有心人。
世界上有心人是不少的,應是吾等未用心去尋覓吧。在訪日見學期間偶翻日文報紙,幸得一則廣告。
該廣告圖片是一位年輕人著黑色高校服裝,藉枴杖行路,似在尋覓何物、何事、何人?標題上寫著:「有朝一日我要支助他人,我的夢想在病床上找到。」這位高中生的夢想,是要把他在治病期間受醫師、護士的溫馨治療及照護故事寫出來,以宣揚其愛於世界。他受恩於醫師、護士,而願以文章敘述醫德、照護之溫馨關懷等來推行報恩,因此號召更多受恩於醫師、護士之病患來把醫療之情愛寫出來,以行報恩之實。病患應能清楚感動醫師、護士之恩情,而會時思受恩何時可報恩,且以何法?這位高中生所想到的是以文謝醫。
臺北北區扶輪社支援失親而品學兼優之大學生已有三十五年。每年頒獎典禮上,「扶輪親恩基金會」主委都會告知得獎生不必對北區扶輪社「受恩要報恩」,希望得獎生將來能秉著「受恩不忘」而施恩於社會大眾。北區扶輪社之獎學資金係來自該社社員之樂捐,每逢己有喜事,家有慶喜就會思恩心懷而捐款行善。是故獎學資金是點滴成海的。
總之,施恩與受恩應是社會行為上之常態。然施恩不念應是品德修養,而受恩不忘則是做人基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