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

醫學中心家數不限 「恐吃垮健保」


公正客觀的精神、以歐洲米其林為目標,【英卓美食報】網羅最有趣、實用、專業、新鮮的第一手美食資訊。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3/05/14 第375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編輯小語 健康名人堂/淡定看待H7N9
醫學中心家數不限 「恐吃垮健保」
醫藥新知 尿路結石新手術 減少出血疼痛
軟喉幼兒呼吸有怪聲 軟鏡治療省時
呼吸器電費高 肌萎兒嘆苦了媽
保健優概念 健康小叮嚀/未接種MMR幼兒 別去麻疹流行區

編輯小語
 
健康名人堂/淡定看待H7N9
葉金川/聯合報
H7N9疫情,由於國內出現第一例境外移入病例,喚起全民對於傳染病的恐慌,甚至有人聯想到10年前的SARS。其實,H7N9和SARS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病毒,面對H7N9,大家不應複製對SARS的恐慌。

進入世界衛生組織的官方網站,對於這次的H7N9疫情,可清楚看到「不建議對旅遊提出警示」、「如沒有特殊情形,不再逐日發布H7N9疫情」等訊息;而大陸衛生部,也從每日發布疫情,改為每周發布。

雖然疫情還在延續,大陸的山東、福建、江西等省,都還有零星病例傳出,但相信整體疫情的高峰已經過去。

當然,不宜現在就掉以輕心,對於候鳥監控、禽鳥市場的管理,以及流行病學的監測,仍必須持續進行。

人傳人無證據 不必太恐慌

由以上的資訊來看,實在不必對H7N9有太大的恐慌,疫情已經開始走下坡。

如何判斷疫情趨緩?最主要有幾點原因,第一,候鳥的離去;第二,人與禽鳥的接觸減少,例如,上海關閉活禽市場後,疫情明顯趨緩;第三,經衛教宣導,民眾對防疫的警覺心提高;第四,經過愈來愈多的研究,我們對於H7N9病毒已經有更多的了解。

截至目前為止,尚沒有任何證據證明,H7N9病毒有人傳人的跡象。而世界各國也取得H7N9的病毒株,目前正積極研究快篩試劑及疫苗。

不過,部分媒體與名嘴對於最新的疫情發展不清楚,報導內容可能造成民眾恐慌。

台灣不算疫區 防疫未破功

首先,台灣不算是疫區,目前只有境外移入的個案;第二,防疫並沒有破功。

有些傳染病,可以第一時間就在海關被攔截;但有些傳染病,必須靠位於海關之後的第二線醫療院所。

這次國內第一例H7N9境外移入病例,不論在診所或醫院就醫時,醫護人員都有考慮到感染H7N9的可能性,有相當的警覺。所以立即隔離患者,給予適當治療,並堅持進行第三次肺部檢體檢驗,最後才確定病例。從這次的案例來看,台灣的公衛及醫療,是相當及格的。

檢驗時效較慢 快篩待精進

唯一可以挑剔的事情,我們的診斷和檢驗時效比較慢,快篩能力也有待精進,這些都有進步的空間。

我認為,重點還是在農委會應該做好境內禽島監測,並確實執行市場禁宰活禽的政策。農委會已下令,5月17日以後禁止市場活禽宰殺,這點要予以肯定。

禁宰活禽在國內一直遭逢相當的壓力,政策一延再延。這次,農委會應該要多發聲,必要時請專家、學者出來說明,把正確訊息及接下來的禽鳥政策,明白告知民眾。農委會也必須立場明確,政策不宜一改再改。

政府做好準備 說清楚對策

如今,台灣民眾最怕的是,「H7N9未來有沒有可能人傳人?」這一點,世界上恐怕沒有人可以拍胸脯保證。所以政府所能做的就是「做好準備」,厚植公衛與醫療實力,準備發展疫苗,建立候鳥監測體系。

農委會除了監測候鳥、活禽,動物園的鳥類如何處理,接觸的民眾,該採取那些防護措施,這些都應該向民眾說明清楚。

至少目前為止,我認為台灣的防疫工作是可圈可點,所以也請民眾淡定看待這次的疫情吧!

(本文作者葉金川為衛生署前署長、慈濟大學教授)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二刊出

 
醫學中心家數不限 「恐吃垮健保」
記者施靜茹、詹建富/台北報導/聯合報

衛生署日前公告取消醫學中心家數上限管制,民間監督健保聯盟昨天批評,此舉可能會讓健保財務吃緊;衛生署則表示,是為回應縣市首長及立委建議。

衛生署日前公告解除九十六年以來訂的「醫學中心家數上限」管制,即從九十六年至今年五月八日以前,全國醫學中心只能有廿二家。即使評鑑符合醫學中心標準,但受家數限制,分數低者只能淪為區域醫院,不能成為醫學中心。解除上限管制後,只要醫院評鑑分數高於標準,即可以升格為醫學中心。

對此,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昨表示,衛生署表面上推動轉診與分級醫療,卻又讓越來越多的醫院日趨大型化,台灣已經有廿二家醫學中心,難道還需要那麼多的「醫療航空母艦」嗎?

滕西華說,根據健保局一○一年的總額分配,醫學中心就瓜分健保資源達兩成七;衛生署若再開放五到七家醫學中心,估計健保將增加上百億支出,只會吃垮健保,民眾也要增加部分負擔支出。

由於前天有媒體報導此政策,是衛生署長邱文達為了特定醫院護航。衛生署今天也強硬回應,決策是回應立法院決議,並考量縣市首長及立委建議,對無醫學中心及偏鄉離島民眾就醫權益,衛署並將保留對少數人士涉人身攻擊的法律追訴權。

另外,為迎接今年下半年改制誕生的衛生福利部,衛生署近來正在重整人事。

據指出,衛生署現任醫事處長許銘能,可能接任前副署長賴進祥遺缺,擔任常務副署長,未來成立衛福部後,可望升為常務次長。

醫事處長可能由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李偉強接任,人事安排目前報行政院核定中。

不過,邱文達昨不回應人事案,許銘能昨出國,無法獲得他回應。

 
醫藥新知
 
尿路結石新手術 減少出血疼痛
記者綦守鈺/台南報導/聯合報
尿路結石是泌尿科常見的疾病,尤其大於2.5公分的腎結石或鹿角狀結石,要取出都相當不易,且要花上大筆手術費,市立醫院醫師李怡昌首度執行「經皮穿腎造瘻」臨床手術,減少以往結石手術出血與疼痛,並能健保給付。

李怡昌表示,結石的原因很多,它會造成腰部劇烈疼痛,甚至腎臟及尿路發炎,引起發燒,若無法以口服藥物排出,大多必須依靠手術取出。

一般「輸尿管鏡碎石術」,針對輸尿管結石及部份的腎結石做治療,但大於2.5公分的腎結石或鹿角狀結石,要進行較複雜的手術才能取出,危險性也較高。

「經皮穿腎造瘻」手術先透過超音波或X光定位,在人體後腰腎臟的位置,打一個直徑0.2至0.3公分的小洞,建立一條「通道」直往腎臟裡面,讓腎水腫得到即時引流,且利用汽化止血的電極方式,將腎臟內的血管完全止住,手術過程幾乎不見血,手術後不需要放置引流管。

李怡昌說,目前已成功3例,病人恢復情況良好,雖術後會在體內置放雙J型的輸尿管導管,但比起術後,少了體外引流管的拉扯與不便,大大減緩術後出血的危險性,並減輕術後疼痛的問題。

 
軟喉幼兒呼吸有怪聲 軟鏡治療省時
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聯合報
嚴重軟喉症新生兒可能因喉頭上部結構塌陷,阻塞氣流通道,造成呼吸困難,甚至導致腦損傷。台北榮民總醫院引進軟鏡手術,診斷後立即治療,30分鐘完成。

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宋文舉表示,軟喉症主要是先天上呼吸道的喉頭結構較軟,導致吸氣有喘鳴聲,新生兒發生率約五百分之一。通常寶寶4至8月大時,吸氣喘鳴症狀最嚴重,隨著孩子成長,喉頭結構組織變硬,症狀逐漸好轉,一般不需手術治療。

但部分嚴重軟喉症幼兒可能因吸氣困難,造成腦部缺氧受損,影響吸奶、睡眠及生長發育,出現腦功能障礙、胃食道逆流、心臟病等,此時寶寶需立即手術治療,以免腦部受損及發育受阻。

宋文舉說,傳統治療分兩階段,先以硬式內視鏡檢查,再安排雷射手術,寶寶需全身麻醉、插管,診斷與手術至少需1周。

台北榮總2008年改用創新的軟鏡手術,全身麻醉後確定寶寶為嚴重軟喉症,醫師可立即與家屬討論,直接做雷射手術,30分鐘即可完成,健保給付,術後7天就能出院返家。

北榮至今已為逾百位幼童進行軟鏡手術,相關成果被刊載在國際知名兒科耳鼻喉雜誌。

9個月大黃小妹,足月出生,但呼吸有怪聲,吸氣時雜音症狀加劇,影響呼吸或喝奶。黃小妹曾住院20天卻檢查不出原因,後來轉至北榮,發現是軟喉症,經雷射手術治療,黃小妹呼吸逐漸正常,目前呼吸及成長狀況良好。

台大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江伯倫表示,軟鏡手術較傳統手術簡單方便,寶寶免受兩次全身麻醉風險,未來可推廣到其他醫學中心。

 
呼吸器電費高 肌萎兒嘆苦了媽
記者王慧瑛/竹東報導/聯合報

47歲婦人林金蓮照顧2名罹患肌肉萎縮症兒子曾奕凱、曾奕棋,兄弟倆仰賴呼吸器,電費可觀,因為捨不得開冷氣,只用小毯子蓋重要部位,熱到滿身汗。曾奕棋近日在臉書寫「到底是要活,還是死比較好,擔心媽媽負擔不起,我想要回饋她,減輕她負擔和壓力,可是要怎麼做? 我好困惑」,孩子體恤媽媽的貼心與無助,讓人看了不忍。

林金蓮說,去年夏天2個月1期電費約7千,當時只有奕凱戴呼吸器,今年3月以後,奕棋病情惡化,須戴呼吸器維生,今夏電費勢必提高。

「呼吸器的電不能省,只能省冷氣費」林金蓮說,一家仰賴縣府和家扶中心補助過日子,今年6月以後,孩子從高中畢業,家扶補助將中斷,不得不省。

奕棋在臉書提到,「之前只有哥哥戴呼吸器時,2個月電費要7千左右,現在我也要戴呼吸器,電費恐怕要8、9千,擔心媽媽負擔不起,想要回饋她,減輕她的負擔和壓力,可是要怎麼做? 我好困惑」。

有網友留言鼓勵「生命小鬥士,要好好加油,電錢和失去你們來比,你媽媽一定不會覺得付電錢比失去你們還痛苦」。

奕凱、奕棋全身赤裸躺床上,用小毯子蓋私處,林金蓮不時用溼紙布幫他們擦臉降溫,酷熱的夏天,對兩個孩子和照顧者都是考驗。

奕凱幼稚園大班時發病,奕棋國小3年級發病,林金蓮的丈夫無法接受孩子罹病打擊,9年前向法院訴請離婚遭駁回。丈夫離家後,林金蓮獨力照顧兩個重病孩子,兄弟倆喜歡畫畫和電腦繪圖,透過視訊遠距上課,今年將一起從彰化和美實驗中學畢業。

居家服務員邱勻人每天到府幫兄弟倆洗澡,持續4年,建立家人般的情感。邱勻人說,兄弟倆求生意志旺盛,只有手指能動,仍學會電腦繪圖,「熱愛生命的精神很了不起」。

奕凱身形瘦弱、彎曲,體重不到30公斤,奕棋比哥哥稍胖,體重約50公斤。兄弟倆在家各躺一張床,交談不方便,透過臉書對談,兄弟倆感情好,前陣子奕棋住院一個月,奕凱掛念弟弟,電話問候弟弟「還好嗎?哥哥好想你,趕快回來」。

林金蓮說,兩個兒子是她的支柱,孩子送她母親節卡片寫到「親愛的媽媽,您為了照顧我們受盡委曲和苦難,還是不離不棄,您是我們的力量」。林金蓮說,她和孩子是生命共同體,孩子受的苦比她更多,會陪他們走到人生盡頭。

新竹家扶中心主任沈俊賢表示,奕凱、奕棋今年6月自高中畢業後,依扶助標準,孩子須自立,家扶將詢問兄弟倆的認養人繼續扶助的意願,或尋找其他社會資源,持續幫助這個邊緣家庭。

 
保健優概念
 
健康小叮嚀/未接種MMR幼兒 別去麻疹流行區
整理/記者林思宇/聯合報
疾管局日前公布今年第4例境外移入麻疹病例,個案為北部10月大女童,隨父母至大陸探親時感染。國內迄今4例麻疹確定病例,都是境外移入,包括大陸3例、韓國1例。

衛生署疾管局呼籲,目前鄰近的大陸、東南亞,以及南亞、歐洲地區均有麻疹流行疫情。

提醒家長,家中若有滿1歲但尚未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的嬰幼兒,請盡速完成接種,並別帶未滿1歲及未接種MMR的幼兒前往麻疹流行地區。

諮詢/衛生署疾管局防疫醫師林詠青

(本專欄每周二在健康版見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