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0日 星期一

翁慧圓奉獻家扶三十八年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5/20 第609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
直接訂閱

講義人物 翁慧圓奉獻家扶三十八年
世界講義 無重力環境下植物的生長
 
講義人物

翁慧圓奉獻家扶三十八年
文•採訪/黃瀚瑩
貧窮資料庫記者會(照片/翁慧圓提供)
「無論我走到哪�,都能遇到與家扶有關的人,包括認養人、志工。還曾有企業主管告訴我,他小時候曾受家扶幫助,現在有能力了,要回饋社會,」這是翁慧圓接受講義採訪時說的第一句話。正是如此點滴感動在心頭,讓她堅守社工崗位三十八年。今年初,翁慧圓從家扶退休,但她為弱勢發聲的腳步仍沒有停歇─她轉而任教於中山醫學大學醫社系,努力替臺灣培育下一代社工人才。

學生時期的翁慧圓,原本的第一志願是法律系,卻陰錯陽差考上東海大學社工系。翁慧圓笑說,當時的臺灣,沒有人知道什麼是「社工」,經過解釋,還有人驚訝地說:「什麼?做好事還要特別去讀大學?」就連她擔任醫檢師的父親,也曾擔心女兒「畢業即失業」。

民國六十三年,翁慧圓進入「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家扶基金會前身)服務,正式站上第一線。她常在家中與父母分享工作點滴,父母也跟著她一起關照受助家庭,漸漸明白女兒的工作非常有意義,態度從保留改為鼎力支持,「爸媽不但也成為認養人,還時常替家扶宣傳。例如母親就常跟朋友說:『我們少添一點香油錢,把錢省下來,捐給真正需要的人。』」翁慧圓說,現在回憶起來,自己之所以投入社福領域,是自幼耳濡目染的結果。她說,從小父母善行不斷,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捐血不普及的時代,家中曾有母親帶著女兒登門道謝,家人這才知道,父親悄悄到醫院捐出少見的AB型血液,救了小孩一命。

與現代相較,六○年代的社工工作更形困難,當時社會普遍貧窮,認養人多來自國外,國內募款不易。加上媒體不多,訊息傳播速度遠不如今日,翁慧圓和同事必須以土法煉鋼的方式,四處打聽,才能知道何處有家庭需要幫助。那時家扶名氣也不大,儘管找到弱勢家庭,也常被誤認為騙子,「怎麼可能有人願意幫助我們?世上哪有這麼好的事?」有人擔心,社工只是假意幫忙,其實是想賣掉他們的孩子,還有人認為照相機會攫取人的靈魂,堅持不肯讓社工拍照。

儘管工作挑戰接二連三,但翁慧圓與同事們仍堅守崗位,持續在社福的荒地上「開疆闢土」。七○年代,翁慧圓累積許多出國進修、與國外社福團體交流的經驗,發現歐美國家針對家庭暴力,特別訂定了法規和處理流程,「程序完備,證明家暴在國外是嚴重的問題,臺灣不可能例外。」當時臺灣雖有「兒童福利法」,但是制訂於二次大戰之後,早已不符實際需求。返臺後,翁慧圓與同事試圖遊說政府修法未果,家扶開始統計報上兒童受虐的新聞,短短半年,就累計了五百八十二起之多,「當時報紙少,嚴重到上報的孩子,非死即重傷。不難推知,上報的只是冰山一角。」有了數據基礎,家扶與其他社福團體合作,經過漫長努力,「兒童福利法」終於在民國八十二年進行首次修正,社會各界也因此更加重視兒童保護。但翁慧圓說,只有法律,仍然不夠。她最大的夢想,是見到臺灣的家暴率下降,想做到這點,得正本清源。「只在家暴發生後亡羊補牢,代價太高了,」她說,「研究已經證實,有家暴傾向的父母,往往童年也曾受虐,唯有協助人們處理創傷,才能終止暴力的循環。」

民國八十八年,翁慧圓轉任家扶中心主任,上任當天剛好發生九二一地震。翁慧圓立即投入救災工作,災區的慘況讓她深受震撼,發現不僅是災區建築需要重建,人的心靈更需要重建,「太多成人、青少年、孩子,面臨著失去家人的哀傷,卻找不到情緒出口。」在日本專家的幫助下,翁慧圓成立了「彩虹屋」,這是一座經過特別設計的心理創傷輔導設施,無論什麼年齡的人,都能在放鬆舒適的環境�釋放情緒,並在專業人員的引導下,學習如何以正確的方法處理情緒。「彩虹屋」的設立等災後服務,讓翁慧圓榮獲「九二一民間重建貢獻獎」。

談及社工工作,翁慧圓直言這是個「很容易受挫」的行業,只有滿腔熱血是不夠的,因為「社工處理的都是社會問題,而所有的問題都不單純」。舉例而言,社工要有專業能力,才能在幫助別人時,同時顧及對方自尊;社工要具備協調能力,才能統合醫療、教育……等分散的資源。更困難的是,面對複雜的人心,社工往往吃力不討好,偶爾也可能遇到貪得無厭的人,必須保持信心,不被人性的貪婪打敗,且確實做好把關工作。曾有人跟翁慧圓抱怨:「你們家扶是錢太多了嗎?為什麼我想助養孩童,還要排隊等待?」但她說,這正是家扶認真的證明,「我們絕不為了錢,『製造』孩子給人認養。每一塊錢善款,都是愛心人士辛辛苦苦賺來的,不能浪費分毫。」翁慧圓也認為,臺灣人很有愛心,現今臺灣社福最大的問題,在缺乏「資源盤點、資源整合」,因此已經產生資源只集中在少數「明星熱點」的現象,造成愛心浪費。

翁慧圓說,告別家扶讓她離情依依,但轉任教職,讓她能夠將理論與實務經驗結合,並傳授給學子,「我們的未來,得靠這些年輕人。」雖然從家扶退休,但她的另一段旅程,才正要開始。


世界講義

無重力環境下植物的生長
文/James Owen;輯譯/謝勳
蘇俄太空人觀察太空站溫室�植物的生長(照片/美國國家地理會社提供)
二○一○年,一些植物被送上了國際太空站。這些小白花的作用不在裝飾,科學家研究它們,觀察植物如何在無重力的環境中生長。每六小時,影像會傳到佛州的甘迺迪太空中心,方便觀察和檢測。

在地球上,地心引力影響了植物根部的生長。但科學家發現,在離地面三百五十公里高的太空站�,植物少了地心引力,卻也茂盛成長。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團隊認為,這是因為植物先天就有自尋方向生長的能力。在太空站上發芽的種子,它們生根的方式和在地球上並無二致:根總是會往有養分、水分的方向生長。

研究主持人、植物遺傳學者麗莎•保羅說:「我們已經了解,在地球上,『重力』對植物成長相當重要。但我們不知道如果少了重力,植物會成什麼模樣。從前,大家認為是重力促成了植物的細胞、器官特徵,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太空站�的花,生長在充滿養分的膠體上,而膠體是放在透明培養皿�。如同在地球上,這些花的根部成長、伸展時,會漸漸的朝外傾斜。麗莎•保羅表示:「當第一批影像從衛星軌道傳回來時,我們看到根部斜移的現象都大為吃驚。」

她補充,科學家總以為根部斜移現象,是因為根部成長時,尖端和接觸表面的交互作用受到地心引力影響。但現在,她的團隊認為,在沒有地心引力的情況下,其他因素如水分、養分和避光等因素,亦主宰了根部的成長。

他們的研究成果,提昇了未來在太空,甚至其他星球種植作物的可能性。她最後解釋:「在微重力環境中,例如前往火星的長途飛行中,或是在火星、月亮表面,種植物是沒有問題的。」


訊息公告

iTunes敗給影音串流
過去幾年來,亞馬遜網路更便宜的數位音樂商店已經拿下美國音樂銷售大約兩成二的市場。iTunes更大的威脅來自Spotify、Rdio、Rhapsody,這些提供音樂串流服務的業者已經有幾百萬名用戶,而iTunes還沒有這種服務。

訂閱【東寫西讀電子報】,腦力加分再抽繽紛太陽包!
喜愛閱讀與寫作的青少年照過來!【東寫西讀電子報】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摘錄《好讀周報》各個精彩話題,讓您隨時掌握金獎刊物每周最新內容!5/31 前訂報就有機會抽中實用又好看的繽紛太陽包!

Copyright ©2007 講義雜誌.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