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偏方-紅豆鯉魚湯:準備紅豆50克,鯉魚1條。將紅豆洗淨,與鯉魚一同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生薑,清燉至紅豆熟爛,略加調味即可;也可搭配白米熬煮成粥,每天吃1次。輕度水腫者,約3天即可消退;病情較重者,2~3週亦可見效。 有一次,我以前治療過的患者崔伯伯,打電話給我。他說自己罹患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前段時間急性發作入院治療,住院2週後,其他症狀都已消除,但雙腿仍然水腫不退,尤其在腳踝附近,一按就是一個凹陷。 醫生告訴他,此因血液蛋白過低所致,本可靜脈注射白蛋白治療,但目前醫院缺貨,於是醫生安排他出院,叮囑他回家後多補充蛋白質,慢慢調養身體。 崔伯伯返家後,自行購買蛋白粉天天吃,但已服用2個星期,腳腫仍未消除,於是打電話來詢問中醫調理法。 我想了一下,請他準備紙筆,記下一道「紅豆鯉魚湯」的食療方。 方法-紅豆鯉魚湯:準備紅豆50克,鯉魚1條(約250克),將魚處理洗淨,與洗淨的紅豆,一同入鍋,加適量清水、生薑,清燉至紅豆熟爛,再略加調味即可。亦可搭配白米50~100克,同煮成粥食用,每天吃1次。輕度水腫者,約3天即可消退;病情較重者,2~3週亦可見效。 10幾天後,崔伯伯打電話告訴我,這道湯方真管用,才服用3天,下肢水腫就消了大半,再吃8、9天,水腫狀況幾乎完全消失。 鯉魚雖為一般的食材,但一直都有消除水腫的功效,中國歷代名醫從古至今,使用者不少。 例如,晉代葛洪所著的<後肘備急方>中,用鯉魚消水;唐代<古今驗方>、<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也提倡此方;宋代<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元代<飲膳正要>、明代<古今醫統>、清代<金匱翼方>均收載以鯉魚為主藥的消水腫方劑。有此可知,以鯉魚消水腫的歷史久遠。 紅豆又名「赤小豆」,南宋詩人范成大寫過一首詩:「家家臘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約竹鐺分口數,疫鬼聞香走無處。」描寫的是古人臘月時,煮紅豆粥抗病祛邪的民俗。 紅豆抗病祛邪,最有名的是能利水消腫、除濕毒。<本草綱目>記載:「赤小豆小而色赤…行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因此十分適合水腫患者食用。 現代醫學認為,當血液缺乏蛋白,導致「低蛋白血症」時,就會造成血液滲透壓降低,血液的水分跑到皮膚下方、較疏鬆的組織間隙裡,造成下肢水腫。 在物資缺乏的時期,人們吃不飽,血液蛋白含量少,罹患水腫者眾多;現今雖然生活富裕,但不少長期生病的銀髮族,長期食慾低下,脾胃功能差,吸收不良,仍會導致「低蛋白血症」。 此外,諸如腎炎患者,大量蛋白從腎臟滲出,隨尿液排出,造成低蛋白血症;而肝病、肝硬化患者,一般也會伴隨低蛋白血症。因此,臨床上像崔伯伯這樣下肢水腫的情況是很常見的。 紅豆、鯉魚富含蛋白質,每100克紅豆中含蛋白質21.7克。因此,該食療方可提供高蛋白質營養,改善患者低蛋白血症,達到控制、消除水腫的目的。 現代藥理研究也發現,紅豆同時含有利尿的有效成分,能增加尿量,以迅速排出水分、消除水腫。 注意事項:紅豆易和「相思豆」混淆,兩者雖皆稱為「紅豆」,外觀其實有顯著的區別。紅豆表皮全紅,無毒;相思豆卻一邊紅,一邊黑,有微毒。 此處特別強調兩者的不同,是因紅豆無毒,藥食兼用;而相思豆卻有毒性,誤食會導致嘔吐、腹瀉、腹痛等中毒症狀,大家切勿混淆使用。 ~以上資料摘自《很老很老的老偏方4》朱曉平◎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 →★看更多點這裡★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