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醫管服務專案辦公室 揭牌


【Sense好感電子報】給您新觀念,一種實踐質感生活的方法!旅遊、設計、美食,展現品味生活的價值與憧憬!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3/10/04 第384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醫藥新知 醫管服務專案辦公室 揭牌
限制精神病藥費 患者恐被迫換藥
憂鬱症患者 易罹巴金森氏症
健康焦點 忽然頭暈 右腳無力…小中風「突襲」
小中風單側麻木、失去平衡…來得快去也快

醫藥新知
 
醫管服務專案辦公室 揭牌
記者余佳穎/新北市報導/聯合報
「醫管服務專案辦公室」昨天揭牌,將由政府整合民間醫療資源,輸出台灣醫療技術、藥品和醫療管理的軟實力,讓國內醫療產業跨足國際。

醫策會董事長許銘能表示,台灣看診費用低、醫療品質卻很高,讓外國人讚譽有加;利用這項優勢,透過醫管服務專案辦公室,向國際輸出醫療管理經驗,創造商機。

各界出席力挺揭牌盛會,包含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聯合報社長項國寧、中華電信總經理石木標、醫策會董事長許銘能、衛生福利部長邱文達等人。

醫管服務專案辦公室主任黃燕姝舉例,例如越南想成立心臟內科醫院,可透過醫服辦媒合台灣有相關經驗的醫院,依實際需求設計合適的醫療管理制度,並由台灣醫管人員實地造訪規畫、導入相關軟體、設備。

生策會長陳維昭表示,台灣市場較小,但培養不少醫管人員,透過這項平台,也能創造更多海外的白領工作機會。

衛生福利部長邱文達說,輸出經驗的同時,台灣內部也不斷加強專業的深度和廣度,讓台灣成為醫管的領導國家。

 
限制精神病藥費 患者恐被迫換藥
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聯合報
健保署在中區試辦精神病患限制藥費計畫,綜合醫院每位患者每日藥費在69元以下,專科醫院不得逾62元,由於這項政策可能使患者被迫換藥,民間團體痛批「政策殺人」。

全台目前領有重大傷病卡人數達97萬人,其中20萬人是慢性精神病患者,包含老人失智症、重度憂鬱、躁鬱症、自閉症等。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這些病患代表20萬個弱勢家庭,政府拿弱勢民眾開刀,人權倒退。智障者家長總會理事長楊憲忠直言,健保署此舉無異於「政策殺人」。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統計,精神分裂症患者每日藥費從38元到139元不等,無論日額藥費被迫換成69元或62元,都可能導致醫師不願開立新式藥物,影響病情控制。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沈茂庭表示,精神疾病藥費一年約97億元,比糖尿病多出10億元,由於中區有醫院大量使用高價昂貴藥品,才會試辦這項計畫。但沈茂庭也強調,這項措施針對平均藥費作管控,未限制單一病患藥費;醫院還是可以開立新式藥物,但全院平均每日藥費超過上限,健保署會加強審查。

目前這項政策只在中區試辦,估計影響12萬名患者,一旦試辦成效良好,健保署不排除明年全台適用。

據了解,中部有醫學中心已停用昂貴用藥。台中榮總精神部主治醫師藍祚鴻質疑,「完全不知道健保署藥價上限怎麼計算出來的?」他說:「大家都繳一樣的健保費,為什麼中區民眾待遇較差?病患健康難道可以試驗嗎?」

 
憂鬱症患者 易罹巴金森氏症
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聯合報
一項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得到巴金森氏症比率是無精神疾病者3.24倍,65歲以上的難治憂鬱症患者,罹病風險更高。

這項研究由台中榮總與台北榮總合作,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精神科醫師沈正哲研究分析健保資料庫中憂鬱症患者4634位,及無精神疾病、但因其他疾病就醫民眾18544位。

追蹤10年,憂鬱症患者被診斷出巴金森氏症比率達1.42%,共66人;無精神疾病卻得到巴金森氏症者97人,比率0.52%,憂鬱症患者患巴金森氏症比率是無精神疾病者3.24倍。

研究還發現,65歲以上,使用3種以上抗憂鬱劑的難治型憂鬱症患者,罹患巴金森氏症風險是年輕憂鬱症患者的10.39倍。

沈正哲說,醫界過去無法確認憂鬱症是巴金森氏症的前趨症狀或獨立危險因子。不過,榮總研究團隊追蹤,憂鬱症患者出現巴金森氏症的人數在第6年至10年,多於前5年,證明憂鬱症是巴金森氏症危險因子,這項研究被刊登《美國神經醫學期刊》(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沈正哲說,憂鬱症與巴金森氏症均與腦中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相關。憂鬱症也被證實和慢性發炎有關,而慢性發炎則會增加巴金森氏症風險。巴金森氏症早期診斷治療,可延緩惡化,醫師呼籲年長的難治憂鬱症患者應及早診斷治療。

長庚醫院動作障礙科主任陳柔賢表示,憂鬱症患者得到巴金森氏症風險雖較高,但不代表一定會罹病,待患者出現症狀,才需治療。

 
健康焦點
 
忽然頭暈 右腳無力…小中風「突襲」
小甄/北市內湖/聯合報
父親即將65歲,身體一向硬朗的他,最近小中風。

就在與父親一起外出吃完晚餐的周末夜晚,外子需北上處理公事,由父親獨自駕車送外子至車站搭車。父親回憶,就在他坐回駕駛座準備開車的一剎那,忽然頭暈了幾秒鐘,右腳有點不聽使喚。

父親是資深老駕駛,以為腳麻的毛病又犯了,不以為意。適逢連假,整個車站車水馬龍,動彈不得,直到行駛過幾個路口,父親突然發現,右邊後照鏡怎麼整個往裡摺,急忙下車調整。

怎知腳一踏到地面,才發現自己右腳無力,得手扶著引擎蓋一步一步走,才能站穩。父親心想,怪不得剛剛卡在車陣中,怎麼倒車也退不出來,可能擦撞了別人也不自知。

還好住家離車站不到10分鐘的車程,父親回家停好車,急忙要我查看車頭是否有刮痕,直說自己一定刮到別人的車了,父親則邊走邊往右邊倒去。

我趕忙扶著父親坐下,聽他說完在車上發生的情況,我們猜測父親可能小中風,但是父親以前也曾發生過腳麻的情形,加上講話清晰,右手的活動力也還沒改變,父親決定先臥床休息。

隔天早上,父親起床梳洗,原本以為右腳無力的狀況會好轉,起床才發現依然無力。

我趕緊開車送父親到醫院急診,經過電腦斷層與磁振造影檢查後,醫師診斷父親發生了阻塞性中風,需留院觀察3至5天,防止中風惡化。

醫師推論父親以前的腳麻,應也是小中風,幸運的是父親腦部阻塞範圍很小,透過復健應該可回復。

父親血壓長期約在140至160mmHg(毫米汞柱)間徘徊,但因為服用降血壓藥後不舒服,沒有規律服用藥。這次小中風發生得突然,毫無預警的狀況下,給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更讓父親重視控制血壓的重要性。

 
小中風單側麻木、失去平衡…來得快去也快
整理/記者楊欣潔/聯合報
一般人俗稱的「小中風」,指的是「暫時性腦缺血」,是中風前的警訊,症狀多不明顯,且來得快去得也快,經常受到忽略。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定義,小中風為血液以及氧氣暫時被阻斷,無法傳送到腦部某部位。小中風發作時間很短,通常持續大約1到5分鐘,症狀與中風類似,和中風不同的是,小中風不會對腦部造成永久性傷害。

小中風症狀與中風相同,若出現單側手腳麻木無力、頭暈、耳鳴、視力模糊、口齒不清、突然失去平衡甚至勃起功能障礙,通常短暫發作後就會恢復正常,因為症狀出現短暫或不明顯,甚至有人會誤以為是感冒而不以為意。

研究顯示,曾有過小中風的人,未來中風機率是一般人4到5倍,且一到二成患者會在未來3個月內中風。

小中風患者若能及早接受治療,可大幅減少演變成中風的風險,發表在《刺胳針》(Lancet)的研究指出,小中風後,盡速就醫者比延遲治療者,未來3個月內中風比率減少八成,建議在出現疑似中風症狀的3小時內就醫檢查。

透過電腦斷層檢查或磁振照影檢查,可診斷出腦血管狹窄的位置以及阻塞情況,並依照患者狀況給予藥物或是手術治療。

小中風危險因子和預防之道,與中風大同小異,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末梢血液循環不良、頸動脈狹窄以及心房顫動都是可能導致小中風的因素;預防小中風,除了控制心血管疾病,也要避免肥胖、抽菸,並注意保暖以及規律運動。

中風會引發不少後遺症,可能導致癱瘓、無法言語等,也可能出現肌肉痙攣、大小便失禁、視力障礙、吞嚥困難、情緒不穩、憂鬱症等。若出現疑似小中風症狀還是要及早就醫檢查,避免惡化成中風,造成永久的傷害。

諮詢/腦中風協會秘書長尹居浩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