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偏方-黃耆桂枝五物湯:取黃耆30克,白芍、桂枝、生薑各10克,紅棗4顆,加水煎煮服用,每日1劑。藥渣再煎煮1次,浸泡不適的手、足部20分鐘以上,每日1次,2週為1個療程。 我在門診經常碰到因肢體麻木前來就疹的患者,張阿姨就是其中一位。她幾年前檢查發現罹患糖尿病,一直乖乖聽醫生的話,吃降糖藥控制病情。但幾個月前開始出現腳趾、足背部麻木,自覺腳底發涼,並伴隨輕微疼痛感,再去看醫生,做了肌電圖檢查,最後確診為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 醫生幫她開了神經營養藥物,剛開始吃效果還不錯,麻木感漸漸減輕。但好景不常,1個多月後症狀又開始加重,再恢復吃神經營養藥物,這回就沒什麼效果了,所以她轉來看中醫尋求幫助。 中醫講求整體辯證,所以我又仔細詢問她,有無其他病症,得知患者還有畏寒怕冷、足部症狀遇寒加重、大便稀薄、夜尿多的現象。再摸她的脈,發現脈象明顯虛弱,這些都顯示患者有氣虛、陽虛徵象,因此我為她開了個藥方:黃耆桂枝五物湯。 方法-黃耆桂枝五物湯:取黃耆30克,白芍、桂枝、生薑各10克,紅棗4顆,3碗水煎至1碗水,每日1劑。藥渣再煮1次,用來泡腳約20分鐘,每日1次。內服外泡,2週為1個療程。 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極為常見的一種併發症,初期病徵不明顯,進展緩慢,多與糖尿病病程,及血糖控制不良有關。臨床表現可為「對稱」,也可「單發」,一般下肢較上肢重。早期以感覺障礙為主,感覺肢體末端麻木,有踏棉感、蟻爬感、痠痛、灼痛等症狀。 目前關於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病因和病機尚不清楚,臨床主要應用神經營養藥物治療,但療效不佳,我經常看到服用這類藥物無效的患者。 其實,中醫對此病症早有記載,如清代<王旭高醫案>描述:「消渴日久,但見手足麻木,肢冷如冰」,講的就是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 從中醫理論看來,此病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質上是「虛」,表現出來是「實」),由於患者久病,耗傷正氣,再損陽氣,像張阿姨的畏寒、腳冷、便稀、夜尿多,都是陽虛的表現。 陽虛容易導致寒凝,寒凝繼而導致血瘀,瘀血阻滯脈絡不通,就會出現腳麻、疼痛等症狀。 「黃耆桂枝五物湯」亦為一道名方,出自於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為治療身體麻木不仁而調製。 方中的黃耆甘溫益氣補陽;桂枝溫經通陽,黃耆、桂枝配伍,補氣和血通陽;白芍和營養血;生薑辛溫,紅棗甘溫,幾味藥合用,既調和營衛,又可健脾和中;重用生薑可助桂枝散風寒通血脈。方藥五味,配伍適當,可發揮益陽溫陽、通經除痹之效。 現代臨床常將此方,用於治療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藥理學研究也發現,本方中的黃耆、桂枝均具有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凝集、抗多發性微血栓、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液循環之效,故能提高供應神經細胞血氧含量及營養,促進修復損傷神經。 本藥方還能發揮消炎止痛之功效。多項臨床研究亦證實,使用此方前後,分別作「針極肌電圖檢查」(肌電圖),即利用針極扎入不同部位的肌肉,記錄肌肉在靜止、輕度及強力收縮下的電氣活動,最後綜合不同部位的檢查結果,來判定神經、肌肉病變的種類、部位、範圍和程度,發現該藥方確能顯著提高受損神經功能。 張阿姨依藥方使用,果然獲得理想療效,10天後,麻木症狀明顯減輕,連續使用1個月,腳麻、疼痛、腳冷等症狀完全消失,連身體畏寒怕冷、便稀、夜尿多等症狀也一併解決。 注意事項:用本方煎煮藥汁泡腳,由於藥力能直達患處,必須特別注意水溫。建議在準備泡腳時,一定要由家屬來試水溫,如此才能保證安全無虞。 ~以上資料摘自《很老很老的老偏方4》朱曉平◎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 →★看更多點這裡★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